《园冶多维探析》问世 金学智先生:热望更多人读懂

2017年11月24日 11:29:55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7年9月,96万字上下两卷本的《园冶多维探析》问世,这是金学智先生花了整整六年时间精心撰写的学术专著,其间七校其稿。在这几年中,金先生曾多次带着书稿住进医院,他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让家人心疼不已,却又因理解他而积极支持他。他说,《园冶》是部探究不尽、品赏不完的经典、奇书,他花费大量心血研究此书,是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园冶》,读懂读通《园冶》,进而品赏和致用《园冶》。为此,他曾在不少场合呼吁建立“园冶学”及相应组织,并一度与苏州园林档案馆协作,尝试各种形式的学术实践,互利双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一部文化内涵丰饶隽永的经典

  苏周刊:首先祝贺您的新作《园冶多维探析》问世!这在学术界是件喜事。您对《园冶》的研究始于何时?

  金学智:1981年陈植先生的《园冶注释》问世,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园冶》,阅读并引用《园冶》。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完整造园学体系的经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世界也颇有影响。它还是一部极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名著。

  我从20世纪末开始撰写《园冶》研究论文,与众不同的是先从文学、美学视角切入,用“滚雪球”的方式,循环阅读和多学科聚焦的方法,以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011年,适逢《园冶》诞生380周年,我的著作《风景园林品题美学》首发式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后,有些专家向我建议,大意是:在中国,《园冶》研究已届“而立”之年,虽然成绩斐然,论著可观,但问题成堆,争论不断。《园冶》的注释研究者是林学、建筑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他们有种种优势,但也有所不足。您出过几本园林美学方面的书,又是搞文科的,能不能从大文科角度注释或研究《园冶》,说不定有大的突破。一番话让我怦然心动。我此前虽写过有关文章,但从未有写系统研究《园冶》专著的奢望,因为它主要以骈文写成,难度极大,我把它比作“蜀道”,尤其深知唯一的稀世明版全本——内阁文库本《园冶》被日本珍藏,无法获观。于是,写书的信念虽在心田萌生,但刚开始执笔,却又颇感犹豫……

  促成96万字《园冶》研究专著的机缘

  苏周刊:那么,是什么机缘促成您下决心撰写《园冶多维探析》这部书的呢?

  金学智:2012年,有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促使我坚定了写作此书的信念。

  一件事是素昧平生的日本朋友田中昭三先生来访。他是日本园林文化研究家、园林摄影家,出版过多部园林文化方面的书。他既是日本庭园迷,又是苏州园林通。几经曲折,他好不容易来苏州找到了赋闲在家的我,并一下子拿出他在日本书店所买我的两本书《中国园林美学》和《苏州园林》,书眉上写着一段段文字,要我解答。接着他又问我在研究什么,知道我想研究《园冶》,他说《园冶》的好版本在日本,愿意帮我设法拍摄所需照片。于是,我们两人抱着“到苏州园林去寻访《园冶》,拍摄《园冶》”的共同信念,从《园冶》书中选出名言两百句,奔波姑苏,出入名园。我们顶风冒雨去环秀山庄探奇觅胜,不怕岩陡路滑,也不顾衣服淋湿,全然忘记了两人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终于把《园冶》中的“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一帧帧纳入镜头,还在淙淙声里领略到《园冶》所写“坐雨观泉”的韵趣。我们还踏着泥泞,到五峰园拍下一块块奇峰异石;在晴日的留园,待到夕阳西斜,终于伴着“咔嚓”声拍摄到了印月峰在水中的“月亮”倒影……

  田中先生回日本后不久,先后寄来两张光盘。一张是按《园冶》名言在苏州诸园所拍摄的精美照片数百帧,另一张是日本内阁文库所珍藏的明版孤本《园冶》全三卷的翻拍照片,这是他不辞辛劳,三次特赴东京一张张拍摄的。这让我不胜雀跃!

  此外,我女儿又在日本陆续觅得《园冶》的隆盛本、华钞本、上原本、佐藤本等。至此,日本版本的蒐集基本完毕,心里有了底,只是对西方的研究情况知之甚少。

  苏周刊:您研究东方古籍,为什么要了解风马牛不相及的现代西方人的研究?

  金学智:《园冶》不单是讲造园,超前的生态意识也是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如“花木情缘易逗”的警句、“荫槐挺玉成难”的体悟、“休犯山林罪过”的律则、“鸥盟同结矶边”的伦理……这种了不起的生态智慧,让300多年后的西方人惊讶、崇拜,并誉之为“生态文明圣典”。人们说《园冶》是部“奇书”,奇就奇在西方人怀着敬崇的心理,克服极大的语言障碍(古汉语、骈文),一字字啃读、研究这本东方“奇书”。如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等,特别是英、法两国,译本竟然出了两三版。此外,东方也还有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所以我必须了解西方情况,这才能掌握世界性的“园冶热”动态。

  苏周刊:您后来是怎样掌握西方对《园冶》有关研究情况的?

  金学智:这就要再说第二件意想不到的事。2012年11月,我有幸参加在武汉召开的纪念计成诞生4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特别关心国际动态,多方收集信息。外国专家们得知我意欲撰写研究《园冶》的专著,都非常关注并极力支持。会后我刚回苏州,英国的夏丽森(Alison Hardie)女士已通过电子邮件将其英译本《园冶》书影发给了我,不久,又寄来了第二版珍贵的签名本。法国的邱治平(Chiu Che Bing)先生,则让其女儿不远万里,从巴黎来到苏州,将法译本《园冶》第一版亲手交到我手里。接着,澳大利亚的冯仕达(Stanislaus Funɡ)先生,也发来他《园冶》研究系列论文……至此,我基本掌握了世界研究动态。

  至于国内各种版本的《园冶》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支持,其中特别是苏州园林档案馆帮了很多忙。

  计成其人其书曲折的文化苦旅

  苏周刊:对于《园冶》的作者计成,大家知之甚少,这是为什么?根据您的研究,他经过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金学智:计成是明末人,出生于吴江一个中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颇有文化修养,虽然家境日趋衰落,但他仍然坚持让计成读书明理、学文习画。计成少时就以绘画闻名,中年后回到吴地,居住在镇江,一次机遇让其改行从事造园之业。与一般的造园家相比,他的优势是哲学基础深,文学功底厚,诗也写得好,尤擅山水画,加以“臆绝灵奇”,这就使他的园林造诣臻于非常高的境地。他边从事造园实践,边将自己的心得体悟不断记录、提升,在“崇祯辛未”即公元1631年,写成了《园冶》书稿三卷。

  旧时,人们对山水画家很看重,往往要为其中名家立传。而称造园家为匠师。韩愈云,“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可见计成的社会地位低下,名不见经传,连地方史志都不予记载一笔。自从他1635年为郑元勋造园后,其下落就不明了……

  苏周刊:计成建造的园林,目前存世的有哪些?

  金学智:园林的兴废和社会时代密切相关。据《园冶》的《自序》《题词》可知,他造的园有好几个,如在仪征为汪士衡造的寤园,在扬州为郑元勋造的影园等,但很可惜,一个都没有留存下来。

  总之,他的生平、事迹,只有《园冶》书中的一鳞半爪可作内证,此外,则是与计成交往者少得可怜的有关诗文。可以说,计成这位中华文化史上最杰出的造园家和园林美学家,不幸被时代、社会、地位、遭遇等挤到了被遗忘的角落。计成的一生是一个“大不遇时”的悲剧,所以他自称“否道人”。“否”(pǐ),就是“否极泰来”的“否”,意思是不亨通、不吉利。

  苏周刊:那么,《园冶》书稿三卷是怎么出版的呢?

  金学智:既然他社会地位低,经济条件差,他的书必然难以刊印,竟搁置了三年。1634年,倾倒于计成才华的阮大铖为他刻板印行《园冶》,并为其撰写了《冶叙》,还想拉拢他至自己的门下,但遭到了计成的拒绝。

  阮大铖这个人品行极差,曾依附于专权乱政的魏忠贤,成为阉党骨干,崇祯时被废斥,匿居南京力求起用,受阻于正直的东林党和复社。弘光时马士英执政,他得任兵部尚书,对东林党和复社人员大加报复,手段毒辣。后又乞降清朝,从清兵攻仙霞岭触石而死,一说为清兵所杀,向为士林所不齿,留下了百世骂名。

  由于阮大铖为其印书,殃及池鱼,《园冶》被列为禁书,长期湮没不闻。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没有收录《园冶》,于是此书几近绝迹……

  苏周刊:《园冶》真的交了“华盖运”,就此绝迹了吗?

  金学智:不。在清代,有些文人和民间书商仍认可《园冶》的价值,暗暗改名重印,据考证,伍涵芬的华日堂印了《夺天工》;晋阳书坊隆盛堂印了《木经全书》,都成了《园冶》的别名,这是《园冶》的“传奇性”之一。此“奇”还没有完。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现代汉语说,即乘船航行出海。《园冶》有似于此,它隐姓埋名后,流亡到海外去了。

  苏周刊:《园冶》流传到了哪里,后来又怎样?

  金学智:一次次出口到日本,有幸在日本被保存下来。《园冶》在中国沉寂近300年后,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惊喜地在日本发现此书。经过朱启钤、阚铎、陈植等专家努力,历尽曲折艰辛,《园冶》才从日本“返回”中国,这是《园冶》中国传播史的发现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园冶》传播进入较为踏实的起始期。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盛世造园,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也蓬勃发展,与之相应,《园冶》的研究也跨越式地进入了兴盛期,其标志是1981年《园冶注释》的问世,开启了一个新时期。

  《园冶》中有美丽中国的“大冶”理想

  苏周刊:《园冶》面世至今已有380多年,这样一部古书,对今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金学智:这一言难尽。首先,不能不提及计成的至友、扬州名流胜士郑元勋,其人品艺品威望都很高。1635年,计成至扬给他造影园,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他将《园冶》初版重印了一次,在阮大铖所写的《冶叙》后,另增了一篇《园冶题词》,这很有助抵消阮序的负面影响。尤应一说的是,《题词》中披露了计成关于“欲使大地焕然改观”的“大冶”理想。但在明末山河破败的年代,他只能造造小园,“不足穷其底蕴”。但其思想境界却已突破园林围墙的局囿,意欲使大地到处是“琪花瑶草,古木仙禽”……计成可谓“美丽中国”的先行者、追梦人。《题词》赫然居于《园冶》卷首,惜乎380多年来没人予以发现解读、崇高评价。我在《园冶多维探析》中,特从人类宜居环境理论和历史主义视角聚焦了计成的“大冶”理想,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巨人,一位是诗圣杜甫,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他关注的主要是广大人群居住的室内环境。另一位就是大师计成,他关注的是广大人群的室外环境,欲使中华大地都像人间仙境。室内和室外相辅相成,就是理想的人类宜居环境,当然,他们的理想在当时是注定不能实现的,但不能不说他们都是胸怀天下大志之人。应该说,计成的“大冶”理想,只有历史车轮驶进现代,才有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才真正有可能逐步实现。

  宣传《园冶》,力求每句做到三个“一”

  苏周刊:听说您还有三个“一”的写作设想,有的还没有实现。

  金学智:是的,计成是我们苏州人值得自豪的乡邦先贤,其《园冶》的思想、艺术、文学等都值得挖掘、传承、弘扬、宣传,所以我定下了三个“一”的宣传设想,将其中字字珠玑的名言警句选出来,首先做到“每句一文”,这是《园冶多维探析》的主要任务。此书共五编,第一编“园冶研究综论”,把古今中外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为研究其中名言警句铺路。第二编“园冶选句解析”是重中之重,即将《园冶》中选出的近80句警句,分门别类列为79个专节,既对其进行“本位性”的深入解读诠释发微,又尽可能对其作“出位性”的发散引申接受探析,从而服务于当今时代的社会实践。

  苏周刊:这样,任务基本完成,为什么还要下面三编呢?

  金学智:第二编虽是重点,但都是对散句的分析。俗话说,“七宝楼台,拆散了不成片断。”第三编“园冶点评详注”,则让分散的选句仍旧回到原书的章节序列,让读者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以日本内阁文库本为底本,通过十个重要版本的会校(这在中国出版史上似属罕见),校出了错简、夺字、衍字、误字有数百之多,同时厘定出“多维探析本”的新版《园冶》。文中还加传统阅读式的点评,这样就能真正让更多人读懂读通经典《园冶》。

  第四编是“园冶专用词诠”,是专为《园冶》而写的辞典,此“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五编的是“园冶品读余编”,是以发散式思维从文化学、文学、美学、科学史等视角研读《园冶》所写心得体会,引导人们从不同角度联系自己的学科、专业、实践、生活等,不仅读懂读通而且多方致用《园冶》。

  苏周刊:我理解了,《园冶多维探析》主要是做到“每句一文”,那么还有两个“一“呢?

  金学智:还有就是“每句一印”。在吴江区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园冶印谱》于2013年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我从《园冶》书中选出近80句名言隽语作为镌刻的印面文字,并撰写了前言,推敲了全部“边款”,垂虹印社的同仁分工合作,欣然操刀。《印谱》融诗文、哲理、篆刻、书法、绘画、装帧工艺于一体,其中一方方风格各别、流派殊致的印章,一条条情趣横溢、极富创意的边款,均耐人细品,属雅文化范畴,它代表了吴江人献给大师计成的一瓣心香。

  再有这第三个“一”,就是“每句一图”,这也是北京一位专家建议的,我感到这能有效地宣传《园冶》。因为《园冶多维探析》是以文字为主,有一定理论深度,故图版不宜多。为了普及,我决定再撰写《园冶句意图释》作为其续集,以一图(摄影作品或古代绘画作品约300幅)诠释一句之意,既作为该句形象化的实证,又可适当进行摄影绘画品赏,此书较有直观性、趣味性,现即将完稿,明年可望出版,届时再请读者批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