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在近代上百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火炸药技术却一直落后。60多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的性能,不仅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也让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
王泽山院士在办公室工作
甘坐“冷”板凳,研究“热”学问
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白山黑水间的吉林省吉林市,当时的东北正处于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家园沦陷让小小年纪的王泽山第一次懂得了“有国才能有家”的道理。1954年,19岁的王泽山怀着“强我国防”的理想,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一个当时学校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因为这个专业实在是太基础、太枯燥、太危险,很多人都说搞火炸药的人“一辈子也出不了名”。但是王泽山却坚信研究火炸药“是有战略意义的领域,也是国家的需要”,这个信念伴随着王泽山求学、为学、任教,从未中断过。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前苏联援建。“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必须走在前面。”为此,王泽山潜心钻进火炸药的研究之中,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令人自豪的是,这项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真的被他成功攻克了。
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问题,并凭借这一在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获得了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那时,他已经61岁。
2017年3月10日,王泽山院士(右一)在辽阳试验场检查指导。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功成名就”之后,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又一头扎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中。要提高火炮射程,国内外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等技术手段。然而,不论延长炮管长度,还是为了增大膛压增加炮膛壁的厚度,都会造成火炮的不灵活。
如何才能做到既提高射程又不必延长炮管的长度以及增加膛压实现等模块装药呢?这一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王泽山钻研了20年。
由于很多实验充满危险和挑战,必须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参加。一次,在内蒙古做实验,当时室外温度已达零下27摄氏度,就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因环境条件太恶劣而“罢工”,年近80的王泽山却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2016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终于获得成功。通过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王泽山也因此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被大家称为“三冠王”。
王泽山院士在实验室指导
王泽山说:“自己这一辈子,除了还能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虽说如此,他却一直在学习当中。82岁高龄的他不仅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做Flash、PPT,还会用手机App买车票、叫出租车。他的学生及同事因此给他取了个外号:“80后”院士。
“江苏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从1962年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工作,王泽山已在南京待了55年。气候宜人、饮食养生,是王泽山对江苏的第一印象。
“江苏人喝着长江水,吃着鱼虾藕,一年四季雨水充沛,防湿、用水都有很多精细的办法。”王泽山说,这正如江苏文化一样,什么都追求精致完美。“就拿做菜来说,北方好多地方都是一锅煮,淮扬菜就很讲究,再比如精细入微的苏绣,软绵细腻的昆剧,处处体现了尽善完美,这对我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
“江苏的环境,强化了我不断超越、臻善臻美的研究追求。可以说,江苏跟我的成长、进步密不可分,也给了我很强的归属感,虽然我几乎没什么体育爱好,但如果看电视上的球赛,一定是要给江苏队加油的。”他笑呵呵地说,“江苏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展望未来,对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王泽山充满期待。他说,城市融入自然,草木葱茏,水乡风韵,这种诗画美景,希望在江苏大地不断延展,让江苏人民拥有更美好的家园。“‘强富美高’新江苏,不仅有经济发展,还有人居环境、社会公德、人口文化素质,出门没有雾霾,上学、看病更加便捷,这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综合治理,蓝图已经绘就,江苏有这个实力,将这个富民大文章做好做足。”
来源: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央视网等,我苏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