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这个国家战略“亮”了|评新而论

2023年11月08日 19:19:57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江苏与沪浙皖兄弟省市一道,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治"一江水"、共建"一张网"……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加快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近日,生产纤维材料的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好消息:一个困扰企业多年的生产技术难题终于解决了。“如何将这种功能性的粒子添加进去之后,又能跟我们的纤维有很好的相容性,是一个比较难以攻克的问题。以往遇到技术难题,得自己想办法找资源,现在只需要在平台上提需求,很快得到响应。”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魏丽菲说。

  企业负责人所说的"平台",正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今年初,企业通过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发布需求榜单,最终被江苏南通创新区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揭榜"。双方签订了技术委托合同,推动研究所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孵化,目前研究所已根据企业需求研发出具备抗菌、导热、阻燃等性能的短纤维材料,产品的迭代更新为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平台支持下,真正地把从具体的客户端的需求到产业的最前端,可以充分链接,解决技术需求和技术转化,另一方面对我们研究所的技术和能力推广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江苏南通创新区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周家良表示。

  对接需求,聚拢要素,联合攻关……如今,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紫金山实验室、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平台正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延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链。五年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到9.47%,2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高水平科技供给有效支撑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告诉评新君:“我们把江苏产研院的经验以及上海、浙江、安徽过去几年探索的经验共同结合在一起,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为长三角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年来,越来越多长三角"合伙人"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共赢。交通一体化,正是件"共赢"的经济要事、民生大事。这一点,常在苏州、上海之间"双城"往返的市民深有感触。今年年中开通的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无缝换乘,沪苏两地的通勤更为便捷。

  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温度不断被激活和彰显,越来越多长三角人享受到了民生红利。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1.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13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36亿元。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保管理办公室主任景晓霞告诉评新君,“随着备案流程的简化,近五年来到我们医院来就诊的长三角地区的患者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多的患者。”

  同心、同力、同向、同行,汇聚起长三角同频共振的奋进鼓点。

  五年来,长三角经济规模稳步提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22.1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9.03万亿元,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增加到8个,数量约占全国1/3。

  五年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0%;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五年来,长三角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全面提升,高速铁路里程超6600公里、覆盖三省一市95%的设区市,高速公路网规模达1.67万公里、实现陆域县县通,高等级航道网规模超4270公里。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24小时包邮圈……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不断化为生动现实。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同时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这五年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环境以及民生等方面都有非常多合作,为长三角增添了更多的强劲活跃增长的动力。未来,长三角要打破更多的行政上的壁垒,探索出一些新的合作机制,使这样的一个区域一体化的效应,辐射到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更大的范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表示。

  记者 | 朱晓莹 李泽灏 陈忠耀 郑凌 黄蒙 陈志斌 龚丹 姜晨光 耿昊东 施志鹄

  编辑 | 郭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