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千年文脉从这里起笔。如今,河南的盾构装备等重点大型装备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凭自主创新成为中国智造的代表之一。今天(11月8日)《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中国式现代化调研行》走进河南省,探秘中原腹地的“刚柔并济”。
基建领域有句流传已久的顺口溜:飞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8月8日,双模盾构机“永安号”,在珠肇高铁圭峰山隧道顺利始发,开启“地心之旅”。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掘进机研究院工程师闫阳介绍,这台设备是针对圭峰山隧道施工难点量身定制的,是目前中国最大直径的双模盾构机,具备土压和TBM两种掘进模式,且两种模式可以快速转换,同时打造了智慧管控中心,为“永安号”掘地更加智能、更加安全保驾护航。
从制造到创造,近年来,中铁装备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世界最大硬岩掘进机“高加索号”、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一个个“最”字和“首”字,是“钢铁穿山甲”走俏海外的底气。在河南郑州经开区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里,记者看到几台盾构机已拆机完毕,不久将送往新加坡、意大利等地。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掘进机研究院副院长庞培彦说,截至目前,各种类型盾构机已出口海外32个国家和地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将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三个方向来发力,打造更多凝聚中国创造、代表中国质量、体现中国品牌的大国重器,走出海外,闻名世界。”
2022年,河南工业增加值接近2万亿元,稳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盾构机、矿山装备、特高压装备等高端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明星产品,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民权制冷等一批产业集群享誉全国。所到之处,都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亮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河南“真功夫”。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萍表示:“我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是核心关键,未来要进一步地深化在关键领域、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中国的产业特色和产业基础,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智造出海保驾护航。”
河南有大国重器,也有灿若星河的悠久历史,“刚柔并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探源从这里开始。
二里头,是一个在中国考古史上极为耀眼的存在。距今3800年前后,二里头文化崛起,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且关键的位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洛阳,1500多件珍贵文物彰显“最早中国”的风貌。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赵晓军表示,要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我们不断搭建科研平台,推动夏文化的综合研究。我们有考古研学课,可以去现场勘探发掘,通过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夏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我觉得是我们博物馆建馆的一个最大的意义。”
夜幕,是十三朝古都洛阳的穿越“开关”。当暮色渐深,洛邑古城显出一派华贵来,灯烛辉煌,古色古香。一步一景,身着各式汉服的年轻人穿行其间。
游客王女士表示:“我是第一次来体验,感觉挺满意的,穿汉服也很漂亮。洛阳有很多古建筑,挺让人印象深刻的。”
服装+造型+拍摄+修图的“一条龙”写真服务是这里的常规操作,也是属于洛阳的独特景观。从去年开始,洛邑古城附近的汉服店越来越多,曾经的“汽修一条街”华丽变身“汉服一条街”,李慧丽家就是其中之一。
李慧丽说:“政府有对化妆师等各方面进行免费培训,从原来的胡乱搭配到现在的复原妆面,我们做得更专业、更有文化底蕴。现在像节假日的时候,毫不夸张地说,店里就像赶大集似的。”
从“鲜人问津”到“火爆出圈”,汉服热有效拉动了当地文化旅游消费。今年以来,洛邑古城共接待游客772万人次,有效带动了汉服租赁、妆造、约拍等产业链,洛阳老城区汉服店近千家,月均营收15万元以上。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厚重的传统文化也鲜活地融入了现代生活中。
李慧丽笑言:“之前是跟车打交道,现在是跟文化打交道。我感觉收入越来越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同时还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隋唐洛阳城而今也是国潮胜地,一批集空间游玩、沉浸互动、唐乐歌舞演艺等于一体的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里有最生动的答案。
河南省洛阳文保集团副总经理张娴说,未来还将着力打造隋唐风貌核心展示区,启动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我们通过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文化植入到他们可触摸、可感知的地方,把颠覆式的创新呈现出来,让文化一直活起来,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
什么是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文物古迹俯拾皆是,千年文脉熠熠生辉。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程遂营认为,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责无旁贷,未来要持续不断让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要更深层次地挖掘文化中丰富的内涵,真正地让文化走到观众心中去,体现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能够在新时代有新的作为、新的光彩,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为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王雨竹 合作媒体/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 编辑/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