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湿地润泽、碧水清波,以生态之力彰显太湖之美!

2023年10月31日 17:51:18 | 来源:无锡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冬的傍晚,每当鼋头渚的会仙桥托住落日,金红色铺天盖地而下。这时如果拿出几块面包,哪怕最谨慎的小鸟也会俯冲而来,满载而归。

  江河交汇、湖湾密布。无锡坐拥太湖595平方公里,河道5635条,生态保护是其不容推卸责任。多年来,无锡“三分治,七分养”,修复生态湿地,全面开展退耕、退渔、退居,以生态之力徐徐恢复太湖勃勃生机。

  守护一泓清波

  续写“太湖美”

  “湿地保护得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据统计,无锡的鸟类已达377种,近一半是依水而生的湿地鸟类。

  从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无锡市已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1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修复覆盖全市域,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1%,位列江苏省前三甲。

  湿地保护,是一场“立体战”。然而,这两年的太湖在这一场“战斗”中,显现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成效。据无锡市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一是水质好,2023年1至6月,太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实现“双达Ⅲ”,创下16年来最好水平;二是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植被丰富,植物多达157科571属1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黄嘴白鹭、黄胸鹀、林雕等珍稀鸟类不断刷新无锡物种名录。

  秋日美景倒映在梅梁湖清澈如镜的湖面,繁茂的水草随波摆动。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清淤堆场,过去时常恶臭连连。

  2018年以来,无锡在梅梁湖水下开展水草人工种植。5年来,累计培育了84.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治养结合、内源减负,重塑太湖生态系统,收获满湖碧波,“太湖明珠”正重绽光芒。

  人与自然携手

  打造“幸福湿地”

  人既是社会之子也是自然之子,社会是人成长的家园,自然是人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构成一个共同体。

  无锡大溪港湿地公园里,有一支公众鸟类监测团队,制作出了风靡网络的“大溪港观鸟攻略”。该团队长期对园区内鸟类的种群、数量、生物习性、迁徙规律等情况进行识别、记录和拍摄,不仅为鸟类的保护提供了监测数据,还助推了大溪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不少重点保护鸟类都是他们首次发现的。

  据大溪港湿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林莹介绍,他们将科普宣教和国学文化相结合,带着少年儿童走进湿地,讲解《诗经》里的植物,《庄子》里的昆虫,《韩非子》里的动物,《本草纲目》里的“草药”……

  除此之外,无锡人用十几年时间,让产业升级和“绿化”得以同步开展。自去年以来,无锡已经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9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4类产品被认定为绿色设计产品……去年年底,无锡市更有8家企业上榜江苏省首次发布的“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绿色浓度”逐年升高。

  无锡的湿地保护,太湖的生态治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要义——“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湿地处冯耀说:有一次去野外考察,走了很久很久,满头大汗,困顿不堪,忽然见到一只白眉姬鹟,它通体黑色,两侧飞羽是黄色,就像一只林间精灵,翩然降临——“那一刻,我觉得再累也值了”。

  海绵城市

  实现“内外兼修”

  如今去太湖边走走,会发现“海绵+”理念已在无锡落地生根——

  蠡太路结合行道树设置生态树池,树池顶部采用带细孔钢丝网的钢格栅,以“海绵+道路广场”重塑街景风貌,优化通行空间。

  河埒社区亲水小游园——融园通过合理布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以及旱溪等海绵设施,有效缓解游园内地表径流,减轻面源污染的冲击影响,以“海绵+公园绿地”打造滨水乐园,装点城市空间。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尾水净化建设项目,创造性地将污水处理中心尾水与湿地公园相串联,以“海绵+河道水系”贯通水系循环,提升城乡水质。

  旭辉铂悦溪上海绵城市项目设置了生态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以“海绵+建筑住区”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宜居品质。

  自开展海绵示范城市建设以来,无锡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而悄然发生着改变,城市环境因海绵而优美,城市治理因海绵而科学,城市魅力因海绵而彰显,城市氛围因海绵而和谐……

  一幅幅水韵天成、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美丽图景在太湖之滨徐徐铺展,以“全域海绵”实现美丽无锡“内外兼修”。

  (来源:无锡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