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旅部推介淮安!一起共赴橙黄橘绿的金秋之旅

2023年10月11日 18:28:57 | 来源:淮安宣传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色醉、秋意浓

  山林梯田,披上斑斓盛装

  平原沃野,瓜果飘香、稻谷满仓

  湖滨池塘,鱼蟹肥美、白藕脆嫩

  赋予乡村丰收的喜悦

  一起共赴橙黄橘绿的秋收之旅

  近日,国家文旅部面向全国推介149条“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淮安盱眙县陡山村、淮阴区高堰村成功入选“秋意江淮 丰庆沃野”线路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趁着天高云淡、秋色正好,一同走进美丽乡村打卡醉美淮安金秋之旅吧~~~

  盱眙县陡山村

  陡山不陡,来了不想走!

  陡山村位于盱眙县西南山区天泉湖镇境内,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1958年冬,盱眙县兴建化农水库时,陡山村居民搬离库区,“舍小家、顾大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化农水库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泉湖。

  从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高大的仿古门楼进村,沿着青砖小道上行,草木葱郁、溪水潺潺,房屋零落地点缀在乡间,精致古朴,犹如水墨画一般。

  近年来,陡山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看得见美景、寻得到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田园,先后获得“国家级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百例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等荣誉称号,形成集乡村美食休闲、文化旅游体验、生态蔬果采摘和农民电商创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基地。

  十年前的陡山村,还是典型的经济薄弱村,村民们将绿水青山守成了野草荒山。2016年起,为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陡山村党支部书记史春峰带领大家集中开展土地流转,创新引进特色林果种植,发挥“头雁”效应,逐步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目前全村碧根果种植面积3200亩、黄桃2800亩、板栗1500亩。

  2020年,随着林果的大丰收,陡山村成立农产品协会和农业开发公司,注册“陡山村”地理商标,将碧根果、瓜蒌籽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打造成系列品牌,利用互联网直播带货的风口,发展直播骨干人才20余人,他们把盱眙好山好水种出来的“富硒”黄桃、“小石头”碧根果、“磕磕健”瓜蒌籽等明星产品“抖”向全国。

  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留住乡愁,为了打造别具“乡愁味道”的美丽乡村,从2016年开始,村里启动了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除了路面硬化、雨污分流、公厕改造等基础工程,还进行了系统规划。江苏省城镇与规划设计院规划师许珊珊介绍说,利用村里原有的石磙、磨盘、水缸等老物件,做成一个个“微景观”点缀在村头路边,村民房屋的外墙也刷白画上了彩绘,破旧的山村彻底改头换面。

  硬件也是乡村旅游的关键,2011年以来,陡山村累计投入移民后扶资金近3500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全面扮靓乡村颜值。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姜传军说,过去,陡山村民的房屋都是依山随意搭建,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陌生人走进村子如同走进了八卦阵,没绕几圈就迷路了。如今,以前门山居、桃李天泉、韩郢田园、淮南新四军后勤基地串联的旅游景观线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四朵金花”,已成为游客到则必看的“打卡点”。

  农旅融合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激活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目前,陡山全村范围内有农家乐、精品民宿28家,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超过1000人,陡山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间乡村,成为年游客接待量达10万人次的网红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12万元,攀升至2022年的172万元,2022年人均收入达到2.45万元,陡山村民的致富道路正越走越宽。

  淮阴区高堰村

  高堰村位于淮安城郊西南角淮阴区高家堰镇最东北方向,巍巍运河古堰旁,东临二河,西临张福河。这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宜人的古老村庄,现在的高堰村是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江苏和谐建设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绿美乡村……

  说到高堰村一定绕不开“高家堰”和“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是洪泽湖大堤的乳名,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后经过历朝历代的维修形成现在的规模。它与大名鼎鼎的都江堰齐名,“西有都江堰,东有高家堰”说的就是这里。

  在古代,人们把挡水的堤坝叫做堰,高家堰史称捍淮堰。它最初的作用是抵抗洪水,其重要性从民间谚语可见一斑,民谚有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 意思是高家堰如果决口,淮扬两地都要被淹没。高家堰也因此有“水上长城”之说,由此可见高家堰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

  近两千年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迹,治水的元素随处可见。其中洪泽湖大堤、镇水铁牛、乾隆御碑、石工墙等,都在2014年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很多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如侯二舍生堵决口、九牛二虎一只鸡、吴棠见碣等等。

  曾经,高堰村远不是这番生机勃勃,因为交通不便、人口流失,村庄发展举步维艰,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创新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高堰村以此为契机,借助市、区、镇、村四级联动机制,争取政策和资金,推动村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高堰村抓住乡村振兴、大运河申遗、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高堰大桥建设等重要机遇,保护性修缮古高家堰洪泽湖大堤、镇水铁牛、乾隆御碑、石工墙等世界文化遗产,建设治水文化馆和高家堰文化遗产公园,开发古镇老街,成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

  高堰村利用优质土壤环境,做大做强生态农业,800亩稻虾共生基地、1300亩紫甘蓝和西兰花种植区已初见规模;围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高堰村还引进农业采摘体验项目和休闲体育项目,采摘稻谷,龙虾垂钓,乘坐滑翔机体验高空飞行,骑山地越野车,举办马术竞技......诸多项目丰富了游客体验,也带动村庄旅游经济突飞猛进,2021年全年,高堰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

  2022年,高堰村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综合示范项目——牛牛乐园,包含影视体验区、餐饮区、网红打卡区、科普研学区、国防军事体验区、农事体验区、创意集市及亲子乐园。

  来到高堰村,首先要打卡的就是璀璨的世界文化遗产,镇水铁牛昂首屈膝伏卧,造型逼真、雄健传神、屈膝昂首、怒目圆睁,大有“翘首茫茫湖天,欲吞万顷波涛”之势。铁牛不仅是淮扬地区屡遭水患的历史见证,也寄托了人们降服水患的强烈愿望。铁牛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御碑的原碑立于高堰的二河渡口,后因文物保护需要,被移至三河闸管理处,村内现存的是仿制碑。碑的正面、碑左及碑阴分别镌刻乾隆皇帝亲阅高家堰时御笔题诗,这块石碑记录了乾隆帝从四十一岁至七十四岁的三十三年间,在六次南巡中,为洪泽湖治水工程所作出的贡献。

  乾隆御碑对研究淮河、黄河、洪泽湖水患及河湖变迁有重要意义,它与铁牛、御坝等清代帝王多次南巡时留下的其他遗迹一起,较全面地记录了清代劳动人民为治理黄河、洪泽湖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是了解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历史不可缺少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高家堰石工墙由多达6万多块千斤重的石块以及糯米石灰浆浇筑而成,整体统一做工精细,其工艺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使得淮河下游免于水患。

  “土地100%流转、400米长的古街夏日夜市每晚超万人客流量、集体经济达100万元……”一组数据描绘出了高堰村的概况。如今的高堰村傍二河而立,阳光下的河水波光粼粼,落日余晖下更是金鳞带甲般壮观,河岸上成荫的绿树掩映着古色古香的村落,有种世外桃源的美。

  因紧邻二河,良好的水质孕育了丰富的水产,鱼虾等土特产是高堰的特色也是招牌。金秋时节,高堰村会举行田园丰收露营节等活动,欢迎您一起与村民们共享丰收喜悦、共品丰收成果、共迎丰收盛会~

  来一趟世界美食之都的淮安,别忘了品尝美食,带一些当地村落的土特产哦

  特色美食:

  天泉湖砂锅鱼头、地皮菜、淮阴八大碗、马头牛羊肉、活鱼锅贴、红烧甲鱼、岔河粉皮、软兜长鱼、洪泽湖大闸蟹、红烧狮子头、白马湖特色湖鲜、龙虾、地锅鸡等。

  土特产:

  铁山寺板栗、虾稻米、葛根粉、陡山黄桃、赵集粉丝、台湾甜柿子、吴城冬枣、凌桥大米、凌桥香瓜、岔河大米、白马湖金丝皇菊、莲子、芡实、菱角、白马湖葵花鸡、葵花油等。

  风吹稻浪,瓜果飘香

  又是一年丰收好时节

  奔赴乡野,融入自然

  去采撷最美的秋色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