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高铁来江阴 人文篇
江阴
江阴北滨长江,南近太湖。早在7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江阴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与长江一脉相承。在江阴,“游圣、学政、军事、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串联起古往今来的人文脉络。“坐着高铁来江阴”系列推文,今天推出人文篇,快一起出发吧!
游圣文化: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游圣徐霞客纵情山水,用一生的行走和卓绝的探险验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立世之道,以及“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探究精神。江阴作为徐霞客的家乡,游圣文化已然植根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深处。
江阴坚持弘扬游圣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先后建成徐霞客故居、徐霞客大道等文化旅游地标。1991年起,江阴每两年举办一届规模盛大的徐霞客旅游文化节。自2006年起,该活动规格上升为“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并成为一年一度江阴最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至今已举办18届。中国江阴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徐霞客之路——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徐力“徐霞客之路——云南篇”画展……游圣文化在江阴散发出勃勃生机。
打卡点推荐:徐霞客故居
军事文化:
江阴自古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孕育出有别于江南温婉风情的独特军事文化,代代传承至今。翻开江阴军事文化的历史长卷,我们仿佛走进硝烟弥漫、壮士悲歌的战场。一段段气势如虹的城墙要塞,一座座阅尽沧桑的烽火炮台,一处处声名远播的昔日战场,述说着军事文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深远影响。
当前,江阴正实施军事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将持续完善江防文化遗产档案、挖掘江防文化历史内涵、推进红色资源修缮管理、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水平、拓展红色资源利用途径,着力打造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四军六师驻地、中共江阴一大会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地标,推动优秀传统军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中绽放新的耀眼光彩。
打卡点推荐: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黄山古炮台、新四军六师驻地
学政文化:
江阴自古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地,文化源远流长。明万历四十二年起,江苏学政始驻江阴,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驻节钦命特任学政一百二十四任,江阴一时人文彬盛。从“江南官署之冠”到如今“霞客湾科创城”,江阴从历史中走来,沉淀着学政文化底蕴,为新时代发展赋能添彩。
百年传承,还看今朝。近年来,江阴充分挖掘特色学政文化,对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文庙、历任学政风貌等江阴特有的历史文化旅游亮点再度提炼打造,不仅提升了江阴文旅融合多元化发展的水平,也让这座城市更有厚度、温度、气度。
打卡点推荐: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文庙
民乐文化:
江阴是江南丝竹重要的发源、传播流行地区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民乐文化群众基础,更孕育出郑觐文、周少梅、刘天华等中国民族音乐大师。悠悠丝竹清音中,民乐情结深深根植于江阴人的思想深处,民乐文化也在弹奏拨弄间融入了江阴人的生活。
江阴历来重视民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将弘扬民乐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优化阵地建设、培育传承体系、扩大对外交流,持续打造“民乐之乡”品牌。自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乐)以来,江阴连续多年举办高品质民乐演出和交流活动,大力推行“二胡进校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民乐特色文化团队和人才。全市现有国乐社18支和民间民乐队数十个,31所学校开办了77个二胡班,在班学习的学员有4000多人,累计培养了1.56万名二胡班学生。
打卡点推荐:天华文化中心、刘氏兄弟故居
中医文化:
江阴素有“中医之乡”的美誉,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江阴不断传承吸收区域优质中医资源,陆续成立赵景芳、黄煌、袁士良、陈正平、樊志敏等省名中医工作室,强化中医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建设中医药服务阵地,建立覆盖全市镇街的中医馆20家、中医阁77家,打通中医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把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中医夜市
把稳“守正”之舵,高扬“创新”之帆。目前,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作为江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予以重点打造。江阴出台了专项政策,成立了发展基金,构建了“从孵化到加速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培育体系,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超200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形成了以天江药业为龙头、以现代中药为名片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打卡点推荐:曹颖甫故居、江阴中医药博物馆(华士镇)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周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