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是江南丝竹重要的发源、传播流行地区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民乐文化群众基础,更孕育出郑觐文、周少梅、刘天华等中国民族音乐大师。悠悠丝竹清音中,民乐情结深深根植于江阴人的思想深处,民乐文化也在弹奏拨弄间融入了江阴人的生活。
“我上二年级时就在天华艺校学习民乐了,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学,都在刘天华先生的精神熏陶下成长。”秋意渐浓,天华艺校内丝竹声声,开启新学期学习生活的孩子们正在排练刘天华名曲《光明行》。学生钱辰钰向记者介绍,演奏刘天华所作的曲目是大家的“必修课”。多年来,天华艺校以传承民乐和传统文化为教育特色,成为江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我们有责任弘扬刘天华改革创新的精神,传承他所倡导的民族音乐,更有责任培养、造就一批批天华传人,为江阴民乐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天华艺校校长史影告诉记者,学校一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天华精神,积极拓展民乐传播渠道。“我们不仅要在江阴把民乐发展起来,更要让江阴民乐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江阴故事、中国故事。”
“江阴是中国民乐之乡,也是现代二胡的发源地,江阴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二胡的基因。截至目前,我市已举办三届中国江阴刘天华民族音乐节,充分展示了天华故里对民族音乐事业的挚爱和传承。日前,江阴原创大型曲艺作品——中篇评弹《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澄公演。刘北茂之子,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刘育熙专程回家乡观看演出,他说,在江阴总能感受到民乐文化蓬勃发展的脉动。“我希望民乐人不仅要提升演奏技巧,更要在演奏中展现追求光明、向上攀登的力量。”刘育熙对江阴民乐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说:“江阴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在民乐的传承教育中也很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我希望家乡民乐事业能够在全国走在前列,在全世界舞台上展现她的魅力。”
江阴历来重视民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将弘扬民乐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优化阵地建设、培育传承体系、扩大对外交流,持续打造“民乐之乡”品牌。自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乐)以来,江阴连续多年举办高品质民乐演出和交流活动,大力推行“二胡进校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民乐特色文化团队和人才。
多年来,江阴民乐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现有国乐社18支和民间民乐队数十个,31所学校开办了77个二胡班,在班学习的学员有4000多人,累计培养了1.56万名二胡班学生。此外,江阴还组织开展了学校二胡班千人演奏会等一系列民乐活动。暨阳国乐社等团体连续参加了四届“海内外江南丝竹邀请赛”并获奖。
近年来,江阴积极建设“艺起来”公益小剧场项目,创新打造“澄艺快递”公共文化服务精准配送平台,传承普及锡剧评弹艺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秘书长赵志坚认为,推动民乐普及、推广和提升,需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的发展机制,进一步彰显江阴民乐文化特质和民乐文化标识。“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国乐岛刘天华民族音乐厅的建设,着手恢复刘天华民族音乐节,积极承办中国音乐小金钟奖、江苏音乐小茉莉花奖等专业民乐赛事,挖掘和培养优秀民乐人才,强抓民乐作品创作,推出彰显时代特征、江阴特质的民乐作品。”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