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大型通俗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第一集《天下为公》在江苏卫视等多家平台播出,节目追本溯源,深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流变,通过精彩丰富的视听语言,生动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受到观众热烈反响,好评连连。
节目在精准阐述理论的同时,创新呈现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刚播出的第一集《天下为公》里,有一段改编自郭沫若小说《马克思进文庙》的动画短片,生动表现了马克思与孔夫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生余蕊雪说:“马克思进文庙这个短片非常生动有趣,孔子和马克思会面的桥段也很新颖,生动地体现了两位伟人思想的不谋而合之处。这种创新的表现方式,真的让我非常惊喜,也让我对孔子和马克思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理想社会的构建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节目的"行进式寻访"环节,外景主持人陈烁前往北京大学红楼寻访,1918年年底,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和时任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都在这里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和刚刚传入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编剧俞思含介绍:“这段寻访让我知道,在那个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进行结合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是怎么融合发展的,其实在今天的时代,这个思想也依旧反映在中国当下的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步步地实现着“天下为公”的理想。节目中,外景主持人徐巍去往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与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边走边聊下庄村新修建公路的故事。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刘俣睿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子里下庄村的外景寻访部分,很生动。历经7年时间,‘天路’通了,致富之路也通了。我想,毛相林的事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天下为公’理念的生动写照,让我对于这一期的主题有了更深的体会。”
“天下为公”的情怀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之上,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面对艰苦的环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他们的血肉之躯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与担当。省民政厅团委书记唐凡说:“节目里既有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阐释解答,也有青年代表与时俱进的求索思考,让我们对这一个个古语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价值主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帮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著名评论家张永祎表示,节目大气磅礴、透彻生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不仅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还引发大家思考,让理论“掷地有声”,让传递“润物无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天下为公’这一集当中,生动地表现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与孔子的大同世界非常契合,不谋而合,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对来龙去脉条分缕析,阐述了天下为公的精神实质,我觉得讲得非常透彻。”
(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刘正则 徐仁飞 李秋雨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