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的创新密码 ——来自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线观察

2023年05月28日 10:31:04 |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地瓜长在树上,西红柿爬上了葡萄架,辣椒可以降血糖,蝴蝶兰都有“身份证”……在位于淮安淮阴区马头镇的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四新”成果展示基地内,农作物借助高科技实现“逆袭”生长,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还促使农业特色品牌经济、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等新模式、新形态风生水起。

  科技兴农怎么“兴”?农业创新如何“创”?日前,记者深入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间地头,记录一线农事,探访该园区从一片低产农田发展成诞生多个龙头企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密码”。

  建平台

  培育特色产业“领头雁”

  初夏时节,淮安市大道科技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亮在麦田里仔细查看新研发的超强筋优质高产小麦生长情况。“为打破进口垄断,提高淮安小麦种植品质和效益,做到质、量同升,我们和天丰种业及市农科院合作,在‘淮麦48’‘淮麦49’两个品种的基础上,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打造超强筋优质高产小麦模式。多亏了园区提供的平台,让我们能和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通力合作,推动种植业高产、高效发展。”唐亮告诉记者,在园区的支持下,公司引入5G种植技术,将5G信息技术和田间的摄像头、传感器、气象站相连,实时传输小麦生长情况,技术人员根据电脑信息提示,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养护。“现代农业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水稻、小麦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价值也更高了。”

  走进园区立体数字化渔业养殖项目施工现场,部分厂房的钢筋框架已搭建完成。该项目集立体数字化水产品养殖科技研发、立体数字化循环水处理设备和配套系统的应用技术、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科学管理等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渔业高密度养殖典范项目,引领现代渔业发展。“室内循环水智能化保证了一年四季鱼都能生长。”淮安弘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周平说。

  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像大道科技、弘正生态农业这样高附加值的特色企业还有不少。“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产农田,一年两季轮播小麦和水稻。随着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获批,我们的科技兴农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发展局局长王嘉虎坦言,园区培育孵化了天丰种业、皇达花卉等龙头企业,与全国21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多个院士领衔的团队入驻,众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自2013年创建至今,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建设农业配套设施为基础,强化高科技融合平台搭建,集聚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聚焦种子种苗产业,带动一稻(水稻)、一果(甜瓜)、一菜(百合)、一花(蝴蝶兰)4个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先后建成皇达花卉、渔业产业示范园、“四新”成果展示基地等一产农业项目近20个,带动示范区建成优质稻麦面积47.8万亩、高效园艺面积23.5万亩、年出栏生猪68.14万头、年出栏家禽1125.37万只、年产特色水产品2万吨。为确保所有入驻的科研平台有项目、科研人员留得住,园区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义守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21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园区科技服务超市、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皇达兰花组培中心、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分中心等科研平台15个,其中省级以上平台4个,为园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强科技

  把新成果“种”在大地上

  在园区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占地1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各种蝴蝶兰绚丽绽放,缤纷多彩。“我们对蝴蝶兰的每个芽进行切片,然后放进恒温恒湿的组培室培养。待切片长出新芽后,再回到切片室进行克隆操作,以前培育实体苗年产只有二三十万株,现在通过克隆技术达到几百万株。”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耿达介绍,在科技的助力下,皇达花卉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蝴蝶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蝴蝶兰出口企业,年销售额1.2亿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民300多人就业。

  “种粮过程中,除草是很关键的一步。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团队研发出一批水稻抗除草剂新品系,通过基因编码植入抗除草剂,解决大田杂草难除的问题,在降低农药施用量的同时,减少田间杂草滋生和病粒产生,省工、节本、增效。”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卫古说,有了好种子,再加上智能机械设备,种地变得更加轻松,农民种粮才会有积极性。

  一直以来,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农业,把种子种苗作为农业科技的突破口和主阵地,通过招引技术、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园内企业开展涉农技术创新,培育出“淮麦”“淮稻”等一批种植面积达数百万亩的麦稻良种,培植出“甜格格”“大辣椒”等畅销东亚的蝴蝶兰新品种。为更好地推进绿色成果转化,园区投入3亿元建成“四新”成果展示基地并投入运营,推广示范各类果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等共计700余项,其中仅牡丹、芍药新品种就有120余个。目前,“四新”成果展示基地已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主体15家,涵盖蔬菜、花卉种植等领域,技术输出服务面积达2万亩,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

  助创业

  “兴农人”领跑希望田野

  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四新”成果展示基地的智能温室内,上万盆三角梅开得正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角梅是藤本热带花卉,花开似锦,色彩斑斓,适宜作为景观苗木。把三角梅引入淮安的是福建花农陈伟。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及良好的创业氛围,让陈伟决定留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业,把三角梅产业由展会展览向生产销售、农旅融合方向延伸。2022年,陈伟成立淮安花满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三角梅生产基地面积超5万平方米,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三角梅展示、生产基地。“作为一名投身农业的‘兴农人’,未来我要把旅游、研学体验等内容融入三角梅产业布局中,让一株三角梅撬动‘美丽经济’。”陈伟说。

  以园区为动力源,一项项农业科研成果被推向市场,一个个“新农人”化身“兴农人”,成为兴农富民的主力军。园区帮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奖补资金,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每年为园区企业争取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000万元。已建成获批涉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搭建全流程服务平台,做好知识产权转让等服务,让技术顺利走出园区、走向市场,形成效益。建成2.2万平方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中心一期并投入使用,满足部分入园企业办公及创新研发需求。引进长江学者1名、省双创团队2个、淮上英才8名、科技副总6名,获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还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共建淮安乡村振兴学院,为淮安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育和技术支撑。设立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产业引导资金,为园区企业和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