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零下十三度》观众微评
专家说 | 李世涛
“想成为一名戏剧家或成就一部作品,至少需要两种勇气:一是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即穿过重重迷雾直抵生活的深处,叩问生活的真相;二是挑战艺术极限的勇气,即不断在戏剧舞台上创造新的语汇,探索戏剧的另一种可能。《零下十三度》令我们依稀看到了这两种勇气,也感受到了现实题材话剧应有的温度与深度。”
演前荐 | 李世涛:现实题材话剧的温度与深度——评话剧《零下十三度》
观众有话说
全行 高校教师
很有先锋气息的精巧话剧。之所以先锋,在于80分钟的故事,它尝试探讨很多;之所以精巧,在于它运用了不同手法穿插了场景,在一方舞台融合了多维时空。随着故事的展开,其结构性、冲突性都完整而流畅地表现出来。结构和冲突之下,故事尝试探讨的现实问题仍是本剧的重点。
它探讨生之艰难与死之孤寂。生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面对死亡,年轻的男主人公坚称“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面对活着,年迈的女主人公却羡慕地说“这世界还有人记得你”。
它探讨渐渐长大而远行忙碌的子女与等在原地、逐渐遗忘世界的老人。这仿佛对我们这样在外的游子耳边大声提醒着,今天再多给家里打一通电话吧!
它探讨携手走向金婚的白首之约与因为情感破裂带来的原生家庭伤害。如果说,在现实困境、低成本诱惑、快餐式爱情的衬托下,女主人公和老伴结婚四十周年纪念日的争吵都显得甜蜜可贵,那么男主人公感慨其父母“既然爱了,为什么不爱到底呢”更是一种对爱情观的质问——我们啊,需要的是一份被坚定选择的爱情啊!
这是一部余味绵长的剧,观剧后许久,情绪尚不能抽离出来。故事的结尾还是给观众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而正如编剧老师在“演后谈”中所讲,问题可以被抛出,答案却等待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冯紫莹 在读大学生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最幸福的情诗是坚持。
原创话剧《零下十三度》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先锋话剧,故事讲述的是深夜一位年轻编剧被一个身穿婚纱跳楼的老太太砸中,两人引发争执从而挖掘各自内心的动人故事。
《零下十三度》采用了“戏中戏”“记忆碎片”等新颖的编导手法来诠释“亲情与爱情”这个主题,其中“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剧中的角色互换”“人偶”等艺术表现形式是江西原创话剧舞台的首次大胆尝试。在这部戏中,导演用其独特的创新意识以及自身广阔的视野,让话剧舞台在回忆、现实、灵异、想象四层空间情境中不停转换,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剧情更加峰回路转。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开放式结局,既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又增添了该剧的艺术性。我认为唯一不足点在于,如果能扩充一下编剧父子间相处的情景会使剧情更加丰富,人物也会更加立体。
一个半小时的剧,有笑有泪有社会,十分戳中观众内心。该剧没有十分华丽的道具和布景,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足以打动人心。导演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其接地气的剧情,巧妙将实验话剧的“看不懂”转化为“看得懂”,让观众在笑与泪中对生活进行一次深刻的思考。
在观看时,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话剧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人生百味,体会戏剧魅力。
杨家慧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
剧中男人回忆儿时经历的表演十分动人,无措的母亲和孩子,冷漠的父亲,破碎的家庭,他将心底的不安与恨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家庭中,母亲的弱势和隐忍,父亲的强势和残忍,无一不在他的心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于是,他很少能体会到爱到底是什么,童年的不完美、生活的不顺利以及理想的连连受挫,使他变得偏激,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和希望。《零下十三度》剧本的编写正体现了他孑然一身的孤独感和对整个世界的失落。
在遇到老太太之后,他一层层地将自己剖析,将伤口袒露,在对她的一系列追问之中,又何尝不是对世界的一种质疑?在故事的最后,他也许得到了回答。
当然,这仅是庞大剧情中的浅浅一笔,故事中还涉及舆论的影响力、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生和死的选择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共鸣之处。
付喆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
《零下十三度》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很多,舞台布景物尽其用,比如让有限的舞台通过电线和群山的设置达到了视觉上的绵延效果,渲染了荒山野岭的荒凉氛围,铺垫了两个社会边缘人的孤独心态。其新颖的舞台表演技巧和剧情融合浑然一体,比如碎片化的叙述以及戏中戏的设置能让人直观感受到老奶奶阿兹海默症的状况。但是那些非典型话剧表演的表现技巧为了能够被大众接受其实牺牲了其创新的锐意,与其说是实验性话剧,更像是成功地巩固了前人的创意成果的作品。从剧情方面来说,《零下十三度》希望讲述一个与剧名有反差的温暖的故事,故事泪点和笑点交加,在悲伤的剧情后能让观众破涕为笑,使其在相对稳定的情绪下获得情感净化。有些遗憾的是,我认为比起直接用人物独白进行直白的说教,通过故事来阐发观众获得感想效果会更好。对我而言其剧情显得有些刻奇,话剧最后为了到达团圆结局一定程度上舍弃了部分剧情逻辑合理性,值得惋惜。
王小胖 文艺爱好者
一个深夜,一位孤寂的老太太,一身洁白的婚纱,不小心砸到了一个正拿着剧本寻找投资的青年编剧身上……一开始男子是害怕被碰瓷摊上事儿,而后他俩开始了关于生命的争论,也慢慢回忆起各自幸福的痛苦的难忘的故事。一面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一面是关于亲情的“原谅”。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各种角色各种时空不停交错不停转换,仅4位演员就完成了20多个人物的塑造,还有“面具人”“人偶手偶”的惊喜出现。舞台形式多样亮眼,演员诠释精彩鲜活,真正传递了“亲情与生活”的价值。剧里的“阿尔兹海默症”“原生家庭”“赌徒”“家暴”等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几重不同的结局,也给了现场观众不一样的反转与感动。现代社会有太多人太多事把我们压的喘不过气,可能会变得郁郁寡欢,更有极端的想要寻找解脱。可正如剧中青年编剧所说,“真的就没有留恋了么”,我相信一定有。还有几个小时天就亮了,太阳依然火热,请依然热爱生活。
陈金石 文艺爱好者
天上没有掉下林妹妹,天上掉下个穿婚纱的老太太,好巧不巧砸中一个小伙子,故事以此事故开局,充满戏剧性。
片名《零下十三度》,本是说那些被遗忘在殡仪馆的尸首存放在零下十三度的冷棺中,实则表现了命运悲惨的人对这世间的失望与凄寒之感。故事通过两位人物的对话,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由对生活失去希望想要寻死到重燃希望的转变。老太太与其爱人相伴一生,从艰苦的年代一路走来,走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这其中有过欢乐也有过争吵,但却是满满的幸福,就在五十年金婚来临之际,老先生撒手人寰,独留老太太在人间孤独,阿尔默兹海默症又降临在老太太身上,为不拖累子女,想要一死了之,追随丈夫而去,展现了爱情亲情之磅礴。小伙子是一个失意的编剧,从小因为烂赌的父亲,败光了家产,还把身患哑病的母亲与自己赶出家门,在冰冷室外度过了一夜,小伙子也因此落下病根,之后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也因为疾病缠身早早离世,加之小伙子事业上举步维艰,没人看上他的编剧,让这个小伙子对原生家庭的父亲充满恨意,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充满敌意,对这个冰冷的人间心死如灰,想要以死解脱。但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恩爱,自己死后父亲的悔恨之后,冷却的心再次温暖,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这人间是有爱的,自己应该好好活下去,这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孩子共同的期盼。
两个故事都是在表现人间大爱,从生活中小人物小故事出发,阐述大道理,展现大情感。人生在世,有失意挫折,有生老病死,但我们不要怪命运的不公,不要怨生活的不幸,要相信人间有爱,只要心中有爱,就能眼里有光,未来可期!
毛露研 在读大学生
《零下十三度》这一小剧场话剧,反应了很多值得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如: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的关爱照顾,子女无法理解老人的孤独感,成年人的失意与年岁使其忽略了对子女的照看,子女对父母难舍难分的感情,子女对亲情的渴望。话剧中无不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希望父母与子女间相互理解,互相关爱,同时提醒着各位观众,要热爱生命,珍惜眼前人,充满希望地过好每一天。
这一话剧人物设置简单,只有两个主角,人物形象充实,能更好地表达主题。同时,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悬念贯穿全剧,更加吸引观众眼球,使观众对话剧主题不断进行思考,真切地直击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情节设置上,每一个情节紧扣话剧所表达的主题,主题是话剧的灵魂所在,是贯穿全剧的主线。
该剧将两位毫无关系的人紧紧地联系起来,并且做到了相互救赎。两人从一开始的争执,到最后矛盾的化解,一点点将两代人的思想禁区打破,看完这一小剧场话剧,我既被老太太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打动,同时也为年轻人与父亲的矛盾的化解感到欣慰,事实上亲情永远胜过一切,他恨但更爱他的父亲,也让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挫折都不是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让我们更爱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