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前荐 | 李世涛:现实题材话剧的温度与深度——评话剧《零下十三度》

2023年04月10日 09:58:41 | 来源: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话剧《零下十三度》海报

  现实题材话剧的温度与深度

  ——评话剧《零下十三度》

  文 | 李世涛

  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戏剧需要关照现实,但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难度之高,不言而喻。难在何处?想必不只是戏剧的技巧问题,更是观念的问题。有些青年编剧面对现实题材时或是望而却步,或是浅尝辄止,也有人在现实题材领域里折戟沉沙便冷却了热情。当然,总会有人穿过荆棘走向现实的深处,由江西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小剧场戏剧《零下十三度》便是如此,这个剧名听起来有些冷冰冰的作品,却令人观后倍感温暖,它通过叙述一个与亲情有关的故事促使观众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这正是现实题材戏剧的魅力——它与生活有关,与剧场里的每个人有关。

  仅看本剧的故事情节,会有荒诞不经之感。深夜,青年编剧路过一个废弃的车站,恰巧被一名穿着婚纱跳楼的老太太砸中,青年编剧既怕担责又怕老太太继续寻短见,他苦苦劝慰老太太,两个原本互无交集的陌生人由此陷入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其间,他们与家人的往事逐渐浮现,青年编剧对已故母亲的眷恋、对嗜赌成性的父亲的仇恨,老太太对逝去丈夫的怀念、对子女陪伴的渴望,孤独、忧伤、惆怅等情绪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在老太太的开解之下,青年编剧原谅了父亲,躺在父亲的腿上酣然入梦。然而,剧的最后陡然一转,青年编剧醒来时被告知坠楼的是一位老先生而非老太太,是一场梦?还是他编的一个故事?似乎已经不重要了,他已经坦然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

话剧《零下十三度》剧照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零下十三度》胜在一个“奇”字上,青年编剧与老太太离奇的相遇、奇妙的相处、惊奇的发现,体现了本剧作者的匠心独运,尤其是结尾处充满奇幻色彩的一转,引人深思,这显然是编剧或导演苦思之后做出的理想化处理,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戏剧给苦难生活开出的一剂良药。做戏最忌作假,青年编剧偶然被坠楼老太太砸中的巧合也好,他在梦醒时分的意外转折也罢,带有明显的编织痕迹,我们之所以认同这部情节看起来很“假”的戏,是因为它的基石是情感的真。做戏最怕认真,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考、真实的人物,是任何一种戏剧题材或体裁能够引发观众共情与共鸣的秘诀,《零下十三度》可谓是“奇”中有“真”意。所以,技巧从来不是决定一部戏剧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真正使作品熠熠生辉的是它所蕴藏的观念,尤其是创作者对“人”的认识。

  《零下十三度》是一个失意者的舞台,不论是青年编剧,还是坠楼老太太,他们都是被家庭所遗弃或遗忘的现代人。青年编剧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父亲沉迷于赌博而倾尽家产,在一个雪夜,他将妻子和孩子逐出家门,柔弱而固执的母亲带着孩子站在雪地里,孩子因此而落下了哮喘病的病根,童年的遭遇给他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双重创伤,他梦想成为一名编剧,却始终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直至母亲去世前也没有看到他的作品上演。这样一个遍体鳞伤的年轻人,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同情,但观众稍作思考就会发现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其实都和他一样,被生活刺痛之后依旧热爱生命。

话剧《零下十三度》剧照

  坠楼老太太的故事引发的则是另一种思考,编剧用几处细节成功地刻画了这位空巢老人的形象,她手腕上戴着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专用腕带,她把丈夫坐过的轮椅留在了医院走廊,她每天听着水龙头的滴水声度日,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只有自己才知道距离绝境还剩几米”,与青年编剧相比,老太太的大半生都是被丈夫的爱所包裹着,当丈夫去世,她的生命便无所附依,儿女对她的忽视更是将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剧院观众席里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在现实中对空巢老人的疼痛未必会有切身之感,而在此时此地,坠楼老太太的故事必定会唤起他们对空巢老人的关注,这也许是本剧作者的用意之一。

  我们看到有很多现实题材戏剧是向成功者的致敬,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戏剧的舞台不应独属于成功者,我们的戏剧应该为那些生活中的失意者保留一点空间、一份尊重、一丝慰藉,这是《零下十三度》存在的最大价值,它让两位主人公在各自生命的至暗时刻戏剧性相遇,他们相互纠缠、彼此撞击,最后又达成和解,这便是戏,这便是生活。这部剧不是简单地展示苦难,实际上苦难本身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苦难,他们又如何化解了苦难,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说到底,使我们忽略了本剧在叙事技巧上的瑕疵的根本原因,是它对失意者的理解和尊重,这恰是当下现实题材戏剧最稀缺的一种精神。

  小剧场戏剧原本就是一个发挥戏剧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零下十三度》的舞台呈现也值得肯定,导演和演员在看似简陋的戏剧空间内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蒙太奇式手法的使用实现了时空切换的自由灵动,除两个主角之外,另两个演员轮番饰演十几个角色却丝毫不会让观众出戏,充分借用了戏剧的假定性,人偶同台的表演方式也为演出增色不少。

  想成为一名戏剧家或成就一部作品,至少需要两种勇气:一是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即穿过重重迷雾直抵生活的深处,叩问生活的真相;二是挑战艺术极限的勇气,即不断在戏剧舞台上创造新的语汇,探索戏剧的另一种可能。《零下十三度》令我们依稀看到了这两种勇气,也感受到了现实题材话剧应有的温度与深度。

作者/李世涛

  博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编剧学刊》责任编辑。编剧作品《任务》获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传播推广交流项目资助,《海上生明月》获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青年艺术人才项目资助,《大江北望》获2022年度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资助,《倒春寒》《深呼吸》分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2017年第一期、2020年第二期青年编剧项目资助,已公开演出的大型话剧作品有《九儿》《姜椿芳》《勋章》《海上星火》《汪尧田》《永不停息的算盘声》《国士》等。主持的科研项目《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研究(1979-2019)》获得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立项,担任《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核心成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话剧编剧学理论研究》的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副主编,曾在《戏曲研究》《戏曲艺术》《光明日报》《戏剧文学》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戏剧评论二十余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