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海报
都市中的大情与小爱
——原创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
文 | 全婕
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中唯一入选的原创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由南方歌舞团出品,青年导演刘溯溪编导。该剧在故事、台词及音乐等方面,融入了很多鲜明广东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潮汕英歌舞、拜月娘、煲汤等传统民俗,以及广东粤剧和潮剧等音乐元素,还有岭南特色的舞美设计——骑楼建筑等。全剧只由7位青年演员完成,是典型的“小剧场音乐剧”,而“小剧场音乐剧”又是相对于传统百老汇音乐剧而言的,它的制作成本、灯光、舞美、场面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剧本叙述、演员表演、音乐创作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更加容易集中的叙述故事情节并与观众情感互动。因此,《这里冬天不下雪》这类清新朴实、展现当代年轻人生活的话剧体式小剧场音乐剧,丰富和普及了音乐剧的另一种展示类型和发展方向。
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剧照
《这里冬天不下雪》故事发生在当代广州老城区内某个巷弄里的几户出租屋内的租客身上。其中一位性格内向且有社恐的租客徐家俊是一名网络游戏主播,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王阿婆无意中进入了他的直播账号,唱了一段传统的粤剧《帝女花》而一夜爆红。但也正是这次挣大钱的“机遇”影响着他周边所有的人,有人迷失,有人清醒……最终房东王阿婆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这群年轻人,尤其是让家俊找回了初心,回归了自我。同时家俊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与小雪的爱情,坚固了与发小的友情,链接了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大情与小爱。这部剧的剧情并不复杂,选择了当代都市作为整部剧的时代背景,几个性格迥异的年轻租客为主要人物。这些在都市打工年轻人,内心都怀揣一份对自己梦想追逐的渴望,虽然会面临重重的社会生活压力,有彷徨、有无助,但是他们选择诚实的面对自己,不错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躲在别人背后靠欺骗博眼球来获得成功。这种贴近生活、反应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故事设置,也很符合小剧场音乐剧故事的创作规律,可以从不同侧面去探讨和揭示真正在某个群体生活中会发生的问题。
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剧照
看小剧场音乐剧的主体观众是年轻人,剧中几位主角的年龄身份和剧情出现的脱口秀、直播、RAP等关键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小剧场表演中,剧中的角色更容易被聚焦和放大,加上演员人数有限,部分演员是一人多角,可以考验演员对于人物的驾驭能力和细腻情感的描绘的能力。剧中两位饰演多功能男和多功能女就是这样的角色,他们出现的场景,基本都是诙谐搞笑的部分,让人感到幽默又温暖。小剧场的表演还要随时跟观众互动,让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感和场景感,在《这里冬天不下雪》中,女主角小雪在脱口秀舞台上表演的那一段,这时场上的观众就成为了剧中角色,小雪走下观众席问道:“你有没有被别人骗过?”与观众形成了戏剧情节中的互动,有人说没有,有人说有,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成为故事情节推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看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感可以让观众在情感中更好地产生共情。
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剧照
音乐剧中的音乐是服务戏剧的载体,《这里冬天不下雪》在音乐内容的创作上,创作团队将剧情与音乐做了较为合理的融合,该剧的音乐虽然并不是“一唱到底”的写法,但这种在叙事的时候使用语言对白,抒发情感时用音乐加唱来输出和烘托的表现形式,似乎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更能带领他们进入故事当中。剧中的大部分旋律上朗朗上口,曲风主要为动听的流行音乐及轻快的爵士乐风格,这些展现轻松愉快的曲风更擅长拉近观众距离。其中开头和结尾的RAP运用更是画龙点睛,特别是家俊头戴鸭舌帽、蒙着脸,唱出的那首内心独白《直播通告》,这一段戏,用RAP这种在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性旋律的音乐表现形式,特别能将此段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叙述清楚。几段Verse曲调简洁,是吟诵式的旋律,家俊正在客观叙述整个事件的内心感受,接着情绪渐渐高涨,到达Hook的部分速度加快,曲调变为旋律性极强的抒情部分,他不断用嘶吼、呐喊的声音重复的唱出“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把世界重新拥抱再怀里”……展现了家俊激动的内心和成长中的自我觉醒。整部剧还结合了独唱、对唱、双人合唱等多种音乐表演形式,将这个故事要传达的情感直接送进观众的内心。
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剧照
小剧场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将都市的生活主题,由几位年轻人去展示,并且落实在非常清晰的实现自己梦想的戏剧行动上,它的内容选择贴近生活,视角新颖,因为这座城市冬天不下雪,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普通人之间情感的温暖。但部分情节转折过于唐突,人物内心的纠结和彷徨感还不够突出,剧情和音乐结合还不够紧密,用音乐来推进戏剧发展还有所欠缺。希望音乐剧创作者们能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继续不断努力探索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制作出更多优秀的小剧场音乐剧作品。
作者/全婕
文学(音乐学)硕士,副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部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舞台艺术理论评论、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文艺评论类)项目资助,还参与过多个国家社科课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及文化和旅游部重点调研课题。曾出版专著《广西戏曲》等。并先后在《中国艺术报》《歌剧》《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人文天下》《戏剧之家》《三月三》《歌海》等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了一批评论文章。曾获得广西社科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成果三等奖、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音乐评论“学会奖”三等奖、广西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优秀作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优秀舞台艺术评论作品等多个省、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