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评 | 话剧《降E大调三重奏》观众微评

2023年04月06日 16:21:57 | 来源: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专家说 | 李长鸿 

  “这部剧所呈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展现着在生活与艺术的天平中不断平衡博弈的微妙状态。也有许多理论家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过阐释。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当今时代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正在逐渐消弭,艺术就是生活、生活也将成为艺术,并且人们的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将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降E大调三重奏》其实就是用一种略显极致的方式印证着这个观点,只不过观众仍需在理想与真实之间做出选择。”

  ——演前荐 | 李长鸿:谈谈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观众有话说

  钟山风雨 机关干部

  《降E大调三重奏》是改编自法国新浪潮大师侯麦的话剧,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巴黎青年的情感故事。去看之前有些踌躇,担心改编的法国剧翻译腔和文艺味很浓,但随着大幕的拉开一切释然了。

  剧中男女主分饰一对分手后的情侣,男主依然心系女主,但女主一方面依赖着男主、另一方面又果断追求着新的爱情——不断更换男友,这个设定在国人看来很容易演变成狗血剧,但到底是以浪漫著称的巴黎人,他们不仅不在意,似乎还很享受。在他们的故事里,观众只会注意到情意在空气中微妙地流动,其他的好像都不重要了。看完之后,感觉除了人物的名字和弹钢琴的“莫扎特”还在提醒观众这是一部源自异域的作品之外,剧中的人、事、情就是平日里的你、我、他(她),没有文化的隔阂和时代的违和。

  看《降E》像是在喝网红奶茶,丝滑、清香又温暖,明明是公寓的寻常生活却又有艺术的诗意不凡,在饮食男女的寻常交往中隐藏了复杂的情感纠葛。爱情、友情、亲情,生活、艺术、腔调,想象混合成一杯醇香的法式咖啡,让人细品之后暗自赞叹——好看又好喝。

  国民小剧场的民国风也为这场展演锦上添花,环境古朴而典雅、气氛庄重而热烈,仿佛置身于上世纪的宫殿,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有着商业流水线下孵化出的剧院所不具有的魅力,几百人座无虚席,座位间挨得很近,音响效果特别好,也许是坐得较为靠前,仿佛置身剧场客厅中,能够很清楚地听到钢琴师弹奏声,并且能够捕捉到演员脸上每一个细微的表情。环境、布景、服装、演出浑然天成,在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邂逅一场法式浪漫,挺好!

  王冠彭 文艺探索人

  爱情的‬味道

  被爱的感‬觉

  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共同的‬兴趣爱好

  相投的‬价值感观

  想必都‬是青春那短短‬几年强烈的旋律

  或是用一生最‬隐忍的内心去苛‬求找寻的

  小场剧‬话剧《降E大调三‬重奏》将法式浪漫转化为舞台‬剧的方式‬呈现给了南京观众。

  小生活

  小事情

  小情绪

  小感觉

  却强‬有力的引领‬着观众

  随之开‬心

  随之‬失落

  随之遗憾

  随之渴望

  随之‬又唤醒自己曾经恋爱或‬被爱的感觉……

  爱是这‬样的嘛

  根据我们成长的大‬环境

  好像‬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被爱‬是这样的嘛

  我们又一生隐忍‬着寻觅

  好像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用音乐推动戏的展开

  用音乐撬‬动戏的延‬伸

  用音乐驱动戏的呈现

  用音乐‬联动观众的情‬绪

  朦胧且细腻

  神秘‬且隐忍

  清新且‬芬芳

  酸楚且‬甜蜜

  是非常‬值得都市白‬领观看的一部戏

  我喜欢

  单纯 文创从业者

  原本我很难定义“法式浪漫”,看完这部戏,我相信它是“法式浪漫”最好的答案。

  作为一位戏剧爱好者,鼓楼西的制作一直都是我心里的白月光。之所以选择今天的《降E大调三重奏》,是原著作者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的一句介绍词:“我会很高兴地说我爱莫扎特,因为他的不和谐。”剧中,两位对爱情的认知有着巨大偏差的恋人,在分手后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异性闺蜜”。在几次对音乐、创作和爱情的探讨中,两人最终重新撩拨了彼此的心弦,又兜兜转转再次走到一起。

  剧中的男主角拥有所有艺术家的细腻、敏感和极致的追求,而女主角拥有我们印象中西方女性的洒脱、自由和不拘小节。两个人日常而俏皮的对话,让这段恋情变得浪漫而充满乐趣,两个人也在是试探、表白、欲说还休中确定了自己的心意,让我们每个人都想起了恋爱初期的那些小美好,不得不说它是我心中“法式浪漫”最好的样子。

  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舞台的灯光和换场的设计,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全程使用的是专业的高亮度舞台灯光,仿佛暗示着两个年轻人与彼此在一起的时候,才是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而在换场的过程中,设计师关闭了所有舞台灯光,转而使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台灯、壁灯等作为换场的光源,暗示两人在没有见面的日子里,日子平淡且暗淡。最有趣的是导演将换场的舞台监督打扮成了女仆,伴随着“莫扎特”的弹奏进行换场,两个人在此空间的碰撞凸显了主人公在音乐、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穿插,女仆和莫扎特如同剧中人一般在舞台光熄灭的时候延续着剧情的发展、时间的流转,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带有表演的成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可看性上,都让人十分惊喜。

  李梦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小剧场的魅力,切实体会到了看剧的过程就是与人物产生共情的身心沉浸的过程!

  剧情发生在法国20世纪80年代,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经历了从爱情到友情最后重燃爱情。男女主人公性格迥然,女主潇洒率性、追求当下,热爱摇滚乐;男主执拗较真、古板忠诚且痴迷于古典音乐。两个人物形象甚至有些矛盾感存在,但爱情依旧在他们身上产生魔力的效果。在两位演员的演绎中,总能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情感经历,甚至有些细节也能让我想起我的前男友,他曾经也是执拗于一个观点,不肯妥协,我们最终分手。不过,话剧最后总比自己的生活现实要温暖和有希望,男主始终站在原地等待女主,并且让女主觉得他这里就是她最需要的时候的可以依靠的地方。爱情,这个多少人都讨论不清楚的话题,也许不需要很复杂、不需要标签化。我想起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用男主人公的事迹仿佛也告诉我们爱情无需定义,或者,你觉得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最后,也用剧情结尾的温暖启迪最近失恋的我——爱不会消失。

  刘梦娇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话剧《降E大调三重奏》带给我很多反转的惊喜。首先是画框中莫扎特的出现,他提供了整个剧的灵魂,他即带来了跟随男女主情感变化起伏的音乐,也是剧中男主内心情感的外化表现,使观众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融入进整个话剧的脉络之中,层层递进。其次是关于“爱情”与“友情”界线之上的碰撞与试探,第一二幕是男女主对新旧关系和新旧音乐的观念冲突中表现出来两人世界观的分歧,第三幕是男女主共同对莫扎特的《降E大调三重奏》表现出的共鸣,第四五六幕是男女主在找到共鸣后对两人关系的逐步亲密的过程,第七幕终于揭开两人之间对那张唱片的误会,最终确定亲密关系。整部剧有对音乐的独特和深刻赏析,也有对不同爱情观的自由与开放的态度,感受到了酸中带甜的爱情还有触及灵魂的降E大调。

  付喆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

  这部剧的舞台设计和人物服装设计都很用心。想要了解一个人物就要了解世界是如何在他面前显示的,在戏剧中舞台布景就是主人公个性的外在延伸。整体布置是经典沉稳的红绿棕古典配色,不过前景中景后景都有小绿植装点,增加了几分活泼。保罗的衣服颜色低饱和度低亮度,沉稳内敛。阿黛尔的衣服都比较鲜艳吸睛。尤其是第一场阿黛尔身着明黄色上衣和白色短裤随意坐在浅绿色的沙发中,显得特别明艳恣意。莫扎特的设计很有意思。演员站回画框就成为了家里一张古典装饰画像,而时不时从画框中走出,仿佛保罗神思一缕,弹奏符合其内心情绪的古典乐。不过如果莫扎特的服饰选择更深一点的红会更好,由于目前服装的红有点吸睛,且其角色位于场景中央,容易让人的目光从主人公的身上转移。舞台还有个很可爱的设计,每次场景转换的时候都会在前景的那些平静的小绿植上面打光,令人感到莫名,直到结尾处其中一棵小树苗随欢快的音乐舞动,表达主人公误会解除的喜悦。

  保罗送出的古典乐唱片的内容涉及自己灵魂最隐秘的部分所以如果由自己完全挑明而对方无法体会会感到羞耻和失落,这是他和阿黛尔产生误会的一重原因,也容易让观众共情。然而整体来说阿黛尔的情感故事处理得有些平常,致使在故事高潮处没有很强的剧情张力,观众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不会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台词或许需要继续改进一下。

  以下是过度解读,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对古典乐的喜爱代表了内心对理性、整饬、规范的渴望。摇滚则代表了自由、激情、不羁。阿黛尔从反叛秩序转而认同就是从喜爱摇滚到喜爱古典,保罗认为“喜欢什么音乐,是我们内心深处本质决定的”,然而人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在从混乱到逐渐稳定的社会中,人心思定,激情散去后是人们普遍对秩序的向往,所以音乐偏好会越发回归古典。私以为作品是想借由主人公的关于音乐的爱情故事使观众达到对稳定秩序的共情。

  杨烨恒 在读大学生

  舞台布景虽然朴素简单,但慵懒的沙发和钢琴书架等布置更是将观众迅速带入了一所80年代的巴黎公寓内,演员的服装设计也很有法国特色,尤其是阿黛尔的服装设计,更使我眼前一亮。这首清甜微暖的《降E大调三重奏》是保罗与阿黛尔的灵魂碰撞,让人回味无穷。而话剧《降E大调三重奏》也将侯麦式的温柔细腻带给观众,感受“法式浪漫”的温暖。

  张维宇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故事发生在一间80年代的巴黎公寓里,在保罗和阿黛尔的二人世界中,音乐是他们分手的源头,音乐是他们的分歧,音乐也是他们再次产生化学反应从而重新相拥的媒介。看完整部剧最给能带给我思考的是,”再亲密的人也无法与我们感同身受固然是一件令人无奈又遗憾的事,但也许人与人之间出于渴望相互理解而做出的一切尝试更值得被看到和珍惜“。的确,世界上并不可能有完全契合的灵魂个体,重要的不是一模一样,重要的是两个灵魂在某件可能产生共鸣的事情上一起努力,最后达到”爱情、激情、亲密感“的无限同步。

  卢霜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做为一个非专业的观众,可能很难从艺术手法或者话剧背景等深入去探讨,看完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不论在爱情还是友情中,不论男女都需要直接准确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在剧中体现为当保罗和阿黛尔之间存在误会时阿黛尔反复追问都难以让保罗主动袒露出其问题在哪,当然这种来回的拉扯可能也是艺术表现的一部分,而且很幸运的是保罗和阿黛尔也在一种“机缘巧合”下解开了误会,但现实生活中可能这种“机缘巧合”并不是很多。当我们在处理任何一类感情时我们都需明了自己处在何种境界以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与其等待对方去猜测其中缘由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讲出来为好,这也是让我非常喜欢阿黛尔的一个原因,她的率性或许一部分也体现在这——敢于追问、敢于在任何阶段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演出结束后的“演后谈”环节我非常喜欢,通过主持人、媒体、观众对主创团队的提问,以及专家细致精彩的点评,解答了很多我在观剧时的疑惑,也在聆听大家的交流中深深共情,对剧中保罗和阿黛尔两位人物的设计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感谢《降E大调三重奏》团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