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前荐 | 类成云:《心灵游戏》:现代社会的迷局与反思

2023年04月06日 16:11:24 | 来源: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话剧《心灵游戏》海报

  《心灵游戏》:现代社会的迷局与反思

  文 | 类成云

  当你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意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保不住了,你会放弃什么?

  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来自于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的参展话剧《心灵游戏》。该话剧由作家毕淑敏根据其同名图书中的部分内容改编,由北京人艺著名导演任鸣执导,由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的优秀年轻演员排演,讲述的是被困于沙漠五个人在经历了一场“丧失之旅”之后终于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故事。

  在笔者看来,这部看似有些“简陋”的话剧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在短短地几十分钟让观众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迷茫与挣扎,伤痕与治愈、失去与获得,以及心灵的最终归宿。

话剧《心灵游戏》剧照

  一

  在人物塑造方面,剧中的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前史和成长弧线,在游戏中,他们不断失去,也不断发现和认识自己,是获得的过程,也是精神和信仰再次被唤醒的过程。他们的身上有我们的影子,也有这个社会的影子。创作者通过五个人的“丧失”之旅搭建了现代社会的缩影。

  把自己伪装成老板的史必成,最先放弃的是他曾经最为看重的是金钱。因为受够了贫穷和贫穷所带来的痛彻心扉的伤害,他将金钱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不惜铤而走险,为了金钱而枉顾精神,最终不得不放弃金钱而选择安宁。相比之下,满足精神追求才是真谛。正如IT精英温长青放弃令人艳羡的工作而保留真诚一样。他的遭遇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有代表性:用健康和精神上的自我“牢笼”交换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理想抱负。少有人思考是不是值得,因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告诉他,这是人在社会中必须要做和不得不做的。所以,以他为代表的“他们”也在理性思维和精神困局之中不断挣扎着不致沉沦。

  更具有普遍性的则是唐果和翦秋。她们代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普通打工者和“边缘人”。他们努力生存,但过往的经历、社会中的历练让他们不断改变自己、接受自己、与自己和解,他们的被动、挣扎、犹疑以及对爱的渴望贯穿了整个生命。这些又何尝不是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经历的呢。

  相比之下,老刑警郑天一是剧中唯一一个没有深陷精神困境的社会人。他坚定、乐观、充满正能量,是社会正义、公平的象征,也是找准了人生坐标的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希望之所在。

话剧《心灵游戏》剧照

  在人物关系方面,该剧在不经意间实现了三组人物关系的转折和建构。在原本的“团友”关系中生发出了唐果和温长青的情感关系、史必成和翦秋的工作关系、郑天一和史必成之间执法者与被执行者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当下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形态,既是现代社会基本元素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简单而又复杂关系的外化;既显示了社会关系的困境,也代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

  《心灵游戏》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解不开的迷局与人对自身的不断追问。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的发展呈现两种面向:一种是理性突破了前现代社会的宗教与神学的“迷信”思想,成为现代社会思想进步的标志被不断强调,进而,在此基础之上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也被放到更为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人们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因评价体系的人为单一化必然的不断追求物质和金钱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史必成将金钱作为拥有更好的生活、显现为更成功的标准就是如此。可以说,追求理性以及对个人欲望的不断满足是推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动力之一,人类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受到现代社会的“反噬”,即理性的局限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比如这五个人放弃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放弃了亲情、工作、金钱,最后保留了真诚、爱人、阳光、理想和安宁是否是值得的?生命的意义真的在于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抉择之后的满足与心安理得吗?

  另一种是对于理性和个人及个人价值的强调,在让宗教和神学走下神坛的同时把人类自己推上了神坛。人成为自己的“偶像”。自此,精神上绝对自由的人成为自己所有行为、精神、思想的唯一决策人和负责人,进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面临如影随形的压力、孤独、焦虑、抑郁等各方面的精神困境无法疏解之时,人类再也无法找到推脱和逃避的理由与借口,只能承受。这也就直接造成了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与“自我”的对立与拉扯,形成了外在的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的不断征战,反而更容易深陷其中,而这也是现代人所必须面对的。

话剧《心灵游戏》剧照

  然而,并非所有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必然承受精神困境与折磨。郑天一作为同样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一员,他所承受和经历的并不别人少,甚至更为沉重,但他最爱的五种东西包括了责任、担当和理想,而责任和担当已经成为融于他的生命之中,成为信仰。也正是这份融于生命的信仰让他的人生意义彰显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大爱,维护社会的现代“秩序”。而他留到最后的“理想”则成为在现代物质化的社会中的奢侈品——希望。或许这就是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最基础表达吧。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你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意外,你会保留什么?

作者/类成云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编审,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文化与批评、华语电影融合及互动,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奖研究”,任子课题负责人。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分支副主编。出版个人专著《语境与身份:1949年以来的中外合拍片研究》。在《当代电影》等期刊报纸发表评论文章80余篇。曾经在中国电影出版社担任编辑室主任,策划、责编了二百多种电影类图书。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