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老张的哲学》海报
小剧场话剧《老张的哲学》:含笑的泪 京味儿中的深刻
文 | 景俊美
《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他登上了世界文坛,建构了自己浅近而又深沉、恢弘而又直面人生的艺术世界。话剧《老张的哲学》依据小说改编而来,将一个“爱钱如命”的老张以及老张的时代演绎得惟妙惟肖、真真切切、痛痛彻彻。通过观剧,观众不仅能捕捉到老舍先生在刻画市民生活状况时的深刻性与广泛性,而且可以看到小剧场话剧对文学作品的延伸与拓展,看到舞台艺术立体而又形象、精炼而又互动强的艺术魅力。
话剧《老张的哲学》剧照
一、“哲学”的底蕴是对人性的洞察
故事发生在中华民国初年,中国正经历新老更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又充满动荡。主人公老张是个被“封建传统”全面浸染的典型,他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
话剧《老张的哲学》中,老张一样嗜钱如命,但没有原著那么“毒辣”。因为没有信仰,老张便回、耶、佛全信,因为一辈子坐着发财梦,他兵、学、商皆“行”,职业是“什么发财做什么”。总之,老张的哲学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字,那便是“钱”。为了钱,他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为了钱,他不顾夫妻之情、朋友之义和师生之份;为了钱,他迷失自我、众叛亲离,最后一无所有。这便是老张的一生。
老张的一生也是很多人的一生,一辈子被钱束缚,一辈子为钱所困。因此,老张这一人物的艺术魅力,不仅具有当时性,而且具有穿越时代的永恒性。当然,如果说时代造就人,老张首先是他的时代的产物,其次才是老张这个“人”。他钻营,朋友之女李静成为他押的宝。或自“用”,或“卖”人,总之是不赔本,所以他养了一个“干女儿”。他市侩,王德父亲本是他的好朋友,他不仅没有厚待朋友之子,反而天天算着十几年的“利滚利”,压榨着年轻小伙的免费劳动力。他奴性,面对贾六、南飞生等人,他奴才相十足,谨小慎微、溜须拍马,最后却被他们打压、欺骗和戏弄。
话剧《老张的哲学》剧照
作为人民艺术家,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奠定了他那不同凡响的艺术追求,即通过时代之典型,洞察时代之症结,探寻时代之新路。表面上看,老张所生时代是充满变数的时代,似乎只有“钱”可以保护自己,只有“钱”才能看得见摸得着使人心安。然而真正的人生并非这样过,老舍的深刻也正在于通过一个人去透视一个时代,通过一个“典型”去普照万千人生。
二、气质的定位是京味儿的呈现
一位成熟的作家,自觉与不自觉间会形成自己的风格,那风格便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一部作品一样也需要有一部作品自身的特点与气质,那气质是它独有的表达方式和精神空间。小说《老张的哲学》所开辟的京味儿,首先是语言上的、人物自身所裹挟的,话剧的烘托则更加饱满,比如服饰、音乐与叫卖声。
话剧《老张的哲学》剧照
“京味儿”是北京地区文化生态蕴育出的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意味与审美风格。它包括北京独特的地域空间、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市井风情与语言特征等,老舍先生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用舒乙的话来总结,那便是:“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北京平民阶层的生活日常、审美情趣与琐碎人生,赋予“京味儿”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即“平民性”与“城市性”。这两点既有别于鲁迅、沈从文的农民性与国民劣根性,又延续了作家艺术家对“人”的深刻观照,是一种以“地域”的独特去触摸“人”的本质的另一种视角。
在话剧《老张的哲学》中,弥漫着浓郁的“京味儿”。这第一重便是语言。“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是轻巧、流利和诙谐。比如老张听到贾六说:“你这儿要是有那么一二三四五六个不合法的地方,给报了上去,别说小小的学堂,一个不小心连这杂货铺子也得连锅端!”老张一下子紧张起来,因为这祖上留下来的家业是他的命。因此,他按照自己的哲学说出:“这年月,说红道白,合不合法还不全凭一张嘴?新法旧法,钱就是王法!”剧中人物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浅显易懂,但是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魔力。这魔力成就了这人物和这人物的性格,并预示着他的命运。第二重是京味儿营造了独特的氛围。比如叫卖声、蛙声蝉鸣、北京曲艺形式的融入等,使得该剧既符合剧情所需,又弘扬了演出单位北京市曲剧团的艺术特点。
三、艺术的圆融是对小剧场特质的深刻把握
小剧场艺术的独特魅力,首先表现为艺术上的探索性、实验性与先锋性。话剧《老张的哲学》在文本上彰显了社会现代转型期的人生百态。在艺术样式上,则开拓了跳进跳出、自由表达的艺术风格。全剧共11人(1人为三弦艺人)分饰不同人物,演出过程中11个演员分坐舞台两侧,每个人都承担着说书人和检场人的角色,舞台转化十分自如。老张作为说书人时,手持“八角鼓”,与三弦艺人共同演绎“单弦”的艺术形式最具有艺术的贯穿性。放下工具,他便进入了角色。与表演相契合的是舞台美术和舞台灯光的完美搭配。因为演员同时也是检场人身份。舞台之上,四座门楼的不同搭配,瞬时构建了不同的演艺空间。腾挪游走,快进快出。
除此之外,吉他弹唱《南山南》更是直取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用在了王德与李静进入城里之后的“痛苦挣扎”与“矛盾人生”。唱词云:“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两个曾经相爱的人一旦错位,便再也找不回从前。因为心的荒芜最可怕,爱情的“墓碑”镌刻着心的“远离”与“隔膜”。
话剧《老张的哲学》剧照
剧的结尾特别意味深长。“挨过了数九隆冬,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来了”,然后音乐起。演员们挑着灯笼,一人一句地讲述了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北京唯一的地方戏——“北京曲剧”的命名过程,这种看似客观、冷静的状态,最能够掀起观众的内心波澜。因为最客观的往往也是最真诚的,最真诚的便会传递出最痛彻的艺术直感。
小说《老张的哲学》是老舍先生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个起点。话剧《老张的哲学》在小剧场艺术的探索上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它不仅很好地演绎了苦涩的幽默,渗透着含笑的泪的悲剧性,而且通过全新艺术形式的营造,打通了戏剧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如果你走进剧场,你一定会深深爱上它,爱上它深邃的思想、鲜活的人物和连通当下的艺术能力。
作者/景俊美
景俊美,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研究,专著有《中国传统节日当代精神价值研究》《回望与探索:文艺评论的价值确立与文化立场》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46篇。2016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入选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