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评 | 话剧《鸿毛》、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话剧《长明》观众微评

2023年04月06日 10:28:11 | 来源: 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话剧《鸿毛》观众微评

  专家说 | 刘平 

  “该剧令人感叹,让人流连的原因就在于,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人们的内心世界,慢慢打开你心里的一个个皱褶,你会感到豁然开朗,并产生一种至此才明白的恍然大悟,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以前辈的脚步为坐标,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让自己在眼花缭乱的生活海洋中畅游,在平凡的现实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心情舒畅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让自己的脚步更踏实,把生活的目标与理想追求有机地融合,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演前荐 | 刘平:人,不能活在幻想里——看话剧《鸿毛》有感

  观众有话说

  董颖 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鸿毛》这部话剧的表现形式很少见、很大胆又很有风险。冲突不强烈、很多近乎白描的对话、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牵扯、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台词,都似乎是这部剧的劣势,稍不慎就抓不起观众的兴趣。

  但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老套又Drama,平淡又出挑,悲剧又温暖。这部剧就在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中激起了我心中的一个个小小的涟漪。

  泰山的气球梦破灭在一个巴掌中,他从一个泰山一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孩,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掉在地上听不见声的鸿毛。即使这样的鸿毛,他仍然有自己。他写诗,他不选择爸爸喜欢的夏墨(即使他并没有那么讨厌夏墨),他喜欢春儿,和于冬谈恋爱,他在图书馆工作了近半生…他一直用他的行动在表达着自己。谁说他轻如鸿毛,这样的他是否也是勇气十足?

  话剧的另外一条线是由三个女孩串起来的。通过插叙和倒叙的方式,讲述了鸿毛(洪泰山)与三个女孩儿的故事,更是讲三个女孩子自己的婚恋故事。夏墨炽热果敢,于冬收敛隐忍,春儿绚烂自由。她们像是一个女孩在不同阶段对待人生和感情的态度,从最初的迎合到现在的爱自己……

  而严肃这个外人看上去有毛病的年轻小伙子,更像是鸿毛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最初没有人理解他,整天来图书馆看书,大学也不上了,工作也不好好做,不理解家人的用心,读诗,晃荡着。慢慢地,严肃似乎有些改变,最后看到他要去为妈妈过生日买蛋糕时流露出的笑脸,我感觉他是在试着和家人和解了。鸿老师也是这样,他的父亲不理解他,甚至有些嫌弃他,他们之间一直处于焦灼的状态。但后来从春儿的口中得知,是他的父亲把他安排在图书馆,他体会到了爸爸也不是那样冷血,他也在默默地爱着自己的儿子。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有内疚和后悔的,他多想回去和父亲说说话,虽然此时已经人海两相隔。当你开始理解家人的行为,那就是和解的开始,你的生命就会多些温暖。

  话剧其实就像一个个的影子,到你的生命中去寻找原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人这一生如鸿毛也好,似泰山也罢,都要如苔花一样,“也学牡丹开”。在人群中,在经历中,找到那个迷失的自己,勇敢前行。

  张敏慧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

  观看《鸿毛》时最引起我注意一点,是剧中角色设置得十分巧妙。主角洪泰山生命中的三位姑娘纪春儿、夏墨和于冬,她们的气质恰好对应着春一般的清纯可人、夏一般的明艳泼辣和冬一样的隐忍温柔。

  在步入“四十不惑”这一人生之秋的时间节点上,三位姑娘与主角一道抒怀,人生四季,恰好齐全。他们的性格与命运迥异,姑娘们与洪泰山的感情无疾而终,如今的生活也不算完满,四人年轻时都怀有如鸿毛一般轻盈自由的梦想,最终在泰山般的尘世压力之下,变成了一地湿漉漉的鸡毛。

  四人的前半生,几乎同所有普通人的人生一样充满不顺心,虽无人完满,但也无人言悔。故事的结尾并未出现理想化的大团圆结局或是主角的人生转机,一地湿漉漉的鸡毛留在了舞台之上,在舒缓的音乐和渐渐暗淡的灯光中,《鸿毛》平静地向观众传递自己的答案:人生四季,只是寻常,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鸿毛》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的节奏也十分舒缓,但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下有细细的触角,其承载的细腻情感触及心灵,让每一位普通人内心深处的裂缝都隐隐地发痒。

  柠轩 自由职业

  这部剧真的很文艺,细腻巧妙自然又丰满。与洪泰山有关的三个女子,也仿佛代表了他人生中历经的春夏冬,青涩的春天无疾而终,热烈的夏季却悄然错过,寂寥的冬冷眼旁观,最终留给他孤单的困惑与思索。

  人生远远不是重于泰山亦或轻于鸿毛的轻判,没有人可以用成败高低去定义他人存在的价值。一个看似没有社会地位,缺乏财富,不够成功的人,在他人眼里或许轻于鸿毛,而对于那些在意他的人们,他的存在无论多么低微,多么无用,这个人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却可能重于泰山。剧中的鸿泰山,他只是一个工厂图书馆的小管理员,无法承载父亲的高望,年过不惑却依然看起来一无所获,但他真诚待人,渴望自由,关心体贴,重情重义,认真面对生活。其实他已用自己的坦然活出了秋的收获,那就是面对现实,接受自我,认真付出,无怨无悔。也许鸿毛在三个女人那里得不到高赞,但他在严肃的心中却很重要,这个因病无法继续学业的青年希望能长久地追随他,因为鸿毛让其心安。

  人生无常,但挡不住我们认真的执着。生命何其轻渺脆弱,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活成自己的泰山!我们走过,便是最好的风景。

  张冰洁 南京传媒学院本科生

  “鸿毛”这部话剧通过出色舞台调度和演员的表现张力,在极短的时间内描绘了关于鸿毛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洪泰山是一位生活工作双失意的中年男人,从他与三位在他生活中留下痕迹的女性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于每个孩子的重要性,鸿毛的父亲是一位实打实的“严父”,爱护孩子的同时又希望孩子能够成才,用错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最终导致鸿毛始终无法与自己的人生和解。

  这部话剧的音乐与灯光运用的十分巧妙,运用音乐节奏的变化和灯光的照射很好地反应每一位主人公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观众真正走进人物,了解人物,也让整部话剧的节奏起伏变幻更加完美,同时也让氛围的渲染更加强烈。

  “发发生活的牢骚但不要牢骚生活”“平静也是一种幸福”“固执许久,所谓答案仍有太多注释。逶迤一切到黄昏时分吗,挥舞夕阳最后一缕光”……用极具美感和文字美的台词,让整部剧的高度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让我体验到话剧表演的有趣,还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话剧文学美。

  这部作品风格独特,不像寻常话剧般主题分明,而是十分“安静”,用鸿毛的平淡生活反应现实社会中的众生。

  很感谢让我欣赏到这么优秀且完美的一部剧,带给了我不一样的话剧体验。

  刘俊岐 南京传媒学院本科生

  在现场看话剧,很真实,也很有体验感,这是电影院完全给予不了的。这并不像是在观看一部电影,细节会被导演用特殊的镜头传递给观众,话剧中演员的细节,都是要由观众自己去抓去的,很有代入感。《鸿毛》这部话剧个人觉得是一部特别有品质的话剧,音乐,背景,抒情都很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仿佛不是观众包围了舞台,而是舞台包围了观众的感觉,沉浸感很强。《鸿毛》这部话剧讲述了图书管理员鸿毛与三位女性相遇发生的故事,通过男主人公鸿毛分别与三位女性相互倾诉以及对往事的感怀,将情节娓娓道来,把我从浮躁的现实中一点点地拉入到剧情中去。话剧也向观众传达了原生家庭这一问题,可以说这是整个情节的起因,气球或许在儿时的鸿毛看来,那是欢快,自由的。但在父亲眼中,他斥责儿子的理想为什么不是雄鹰、飞机,甚至是一只鸽子。中年后的鸿毛已经记不得为什么他想要做一只气球了,他和他想要成为一只气球的理想一并被父亲的一巴掌打倒在了地上,这压抑的童年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无论是泰山还是鸿毛,其实众生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价值,这才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肢体动漫剧《三个和尚》观众微评

  专家说 | 汪雨萌 

  “整部剧几乎没有成句的戏剧语言,却仿佛在反复向小观众们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是如此有意义,如此值得书写,值得他们继续全身心去感受。在剧作充满张力、夸张热烈的表演设计之下的恰恰是平淡如水却悠远如诗的日常美学,而这种冲淡平实的美学特征在以玄幻、奇幻为主要风格取向的儿童剧中是非常难得的。”

  演前荐 | 汪雨萌:无声的故事与生活的美学

  观众有话说

  可乐家长

  从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故事,生发出这样一台丰富多彩的肢体动漫舞台剧,令人倍感惊喜。该剧无惧抛弃语言表达的不便,而将夸张、滑稽的肢体表演做到极致,加上富于机趣巧思的舞美设计,迅速将孩子们吸引。也正因为肢体的丰富性、生动性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观看兴趣,就算他们无力剥解每一个肢体动作背后的含义,似乎也不妨碍他们观戏,但这也使得故事情节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儿童受众中退居其次,而导致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哲理难以传达给孩子。所以在剧场中,我们不乏听到家长在给较低龄的孩子解说剧情,也不乏听到成年观众们互相交换他们的理解。肢体剧的高级表达形式,在舞台与观众之间建立起一道蜿蜒曲折的桥梁,读懂的过程被延长,但读懂后的恍然瞬间又强化了观戏体验感,该剧可贵之处正在于每个读懂的过程都充满乐趣。

  城城家长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中国一句家喻户晓的古老谚语。毛尔南导演将其改编成肢体动漫剧,将中国传统戏曲风格与现代舞、武术等元素相结合,同时搭配酷炫十足的声光电效果,打造了一台适宜全家老小一起观赏的小剧场剧目,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不可不谓之绝。尤其是“师父”这一角色的创新加入,使得整个故事的叙事更加流畅,也让由谚语改编而来的故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师父亦师亦父,在“为师”方面,他传道授业解惑,在三个和尚发生矛盾时,师父没有进行经验性的说教,而是巧妙、富有哲理性地解决冲突;在“为父”方面,他善于洞察弟子们的情绪并给予及时的回应,而且悉心照料日常起居。从一个宝妈的角度来说,在经过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要如何去“应付”家里的神兽?如何不吼不叫轻松育儿?如何巧妙化解孩子间的矛盾?这部剧中师父的表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足够的理解、适当的放手、有爱的沟通……

  新阳家长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的故事仿佛已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回忆起来,似乎是无人不知的,但记忆中,这个故事情节简单,能说出的也就只有主干而已。儿童剧《三个和尚》为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注入灵魂,三个小和尚瞬间就灵动起来,那种调皮捣蛋而不自知的种种表现,正如同台下可爱的孩子们。捉蚊子、闹学堂、打瞌睡……一幅传统的《孩童闹学图》呈现眼前,对于师傅的教诲,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只能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小和尚终将长大,体会到师傅的慈爱与师兄弟之间的友爱,在大火吞噬寺庙的那一刻,所有的调皮、偷懒、打闹都凝成了一股力量,小和尚们明白了,他们是彼此爱着的一家人。

  巩韧 幼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看到《三个和尚》是一部肢体动漫剧我就非常感兴趣,因为相较于台词而言,小朋友们往往对肢体表现感受最深。现场看剧时就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的反应非常积极和热烈,场内气氛很好,演员们生动夸张的演绎很能吸引小朋友们的目光。看完剧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剧中的演员没有刻意去模仿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而是通过大人们的表演去吸引小朋友进入故事,结合炫目的多媒体舞台设计,带领小朋友走进故事情节,把“互帮互助”“感恩他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向小朋友娓娓道来。

  剧目结束后的演后谈环节,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小朋友参与其中,也能解答成人观众看剧中的疑惑,从而更好地传达给小朋友,还能听到主创团队创造背后的故事和专家评委们的观点,对我帮助很大。

  豆子家长

  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和尚的故事,人物特色鲜明,故事结构简洁,叙事表达清晰,个人认为这部剧既适合小朋友看,也适合成人看。故事可以说有两条主线,一条线是三个和尚被老和尚感化,顽皮的小和尚第一个进寺,老和尚教他练武,带他长大,他打水玩耍,十分快乐,这一段一度看到眼角湿润,老师对活灵活现的小和尚的演绎也十分出彩;贪吃的胖和尚第二个进山,老和尚爱护他,他尊重老和尚,在寺里找到归宿;瘦和尚是个书呆子,最后一个进寺,老和尚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第二条线是三个和尚之间的故事,也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小和尚一个人打水喝,两个和尚则为谁出力多出力少而计较起来,三个和尚则无人打水了,其实他们每天一起练功生活,早就很在乎彼此了,最后一场大火让他们的情感爆发,小和尚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师弟爱惜之物,三个和尚误以为师傅陷于火种,拼命灭火,最后师傅打水归来又去救他们,这就是一幅爱的画卷吧。整个话剧最撩动小朋友荷尔蒙的应该是胖和尚的连翻筋斗了,尤其是男孩子,而对于我们,忙碌于工作生活的成年人,也不失为一场治愈之旅。有人说我们在孩子的童年里治愈着自己,其实是陪着孩子重走童年,在这些美好的事物里面发现自己最纯洁的心灵,最纯真的情感吧。

  话剧《长明》观众微评

  专家说 | 王茸茸 

  “此剧的亮点不仅在于找到‘雨花精神长明’这一切入点和全新的叙事手法,还在于这样信息量巨大的舞台展示在剧中得到了基本适度的艺术处理,舞美恰到好处的呈现功不可没。该剧舞台布景以南京老城墙图像为主进行设计,打造了具有城墙、铁轨、镣铐等元素的实景3D模型,并采用多媒体全息投影,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

  演前荐 | 王茸茸:在光明之处,共赴前方——走进历史话剧《长明》

  观众有话说

  戚陈宇 基层工作人员

  《长明》在小剧场这样一个小体量的创作舞台展现地下党中共南京市委八任书记前仆后继的真实党史,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成功范例。

  剧作构建了车站月台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车站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代表着城市的过去和现在,车站也是情感沟通的枢纽,暗含着相遇和离别。六位烈士灵魂与幸存者黄逸峰在南京中华门车站月台相遇,形成跨时空的对话,关于历史的真相也从他们的交流、争论、回忆中展开。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七位书记聚在一起讨论南京小吃的情节,萝卜丝端子、赤豆元宵……特别具有烟火气息,既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英雄的忠诚与坚守,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父作为儿子作为爱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他们又在这里分别,迈上驶向光明而自由的未来中国列车,极具象征意义。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雨花台附近的小剧场观看这段关于雨花英烈的历史,感慨万千,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感谢英烈们的奉献与牺牲,我们将永远铭记,并带着信念坚定前行。

  辛章意  戏剧爱好者

  何以为证,唯有忠诚。革命之火,万古长明。中共南京市委八任书记先后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在中华门火车站台上以时空交错的方式重新上演。历届书记间跨越时空的握手致意,在历史长河上交相辉映,南京古城墙上折射出的是革命青年在家国命运前的坚定信仰,在威逼迫害下的宁死不屈,在爱情亲情前的矢志不渝。《长明》一剧巧妙地铺设时空交叉,灵魂汇聚的主线让革命先烈重聚一堂,以第八任书记顾衡的革命事迹作为支线缓缓展开,鲜血溅落城墙,血衣镌刻英名,荣光洒落铁窗,纸花见证坚贞。

  终于,开往未来的列车载着他们的殷切盼望和无比欣慰向我们驶来,长明的是两高一大的雨花英烈精神。英雄已逝,精神不朽。

  刘妍毅 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初一学生

  雨花台,那个碧机苍翠的小山岗,埋着多少烈骨忠魂。

  在白色恐怖之阴霾笼照之下的南京,涌现出了一批甘为中华之振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他们本该在大学中安适地读书游玩,但他们却走此走上了革命的不归路——一条走上了就不可能再回头的路——在花一样的年华。

  《长明》——这是一段关于忠诚与坚守的历史——歌咏光明。

  南京的党组织,在1927年至1934年间,仅七年,八次被破坏,又八次重组。八位书记,仅一位生还。

  整部话剧,每一幕间以《光明赞》的曲调串连,口琴吹出的小调略带凄苦,却是如此有力,歌词更是振奋人心: "眼看黑暗烟消云散,讨还血倩在今天!”八位书记,大多出生于富农以上阶级的家庭,却放弃富足的生活,去革命,革地主的命,革国民党黑暗势力的命,为人民创造出一片幸福天地!

  最动人心的是顾衡,敢于离开心爱的佳人,在法庭上公然宣传马克思主义,拒绝在妥协书上签字——即使父亲来劝。这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这是共产党人共有的精神!

  “愿革命之火,万古长明!”展眼望去,这盛世,如你所愿!

  陈鑫鑫 中国电信公司职员

  薪火长明,向死而生。原创历史话剧《长明》再现了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八挫八起”的革命风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党的革命先辈们面对生死抉择,前赴后继、不畏牺牲,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对祖国人民的忠诚,无不感染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岁月无疆,英雄不朽,我们要学习和弘扬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担起时代重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现场的演出,亦非常精彩。各位主演都高度还原了每个历史人物形象,使得场景、人物、情感都立体、鲜活了起来。每一句台词都让我感同身受,不是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情感碰撞和矛盾冲突,把我们观众带入到了故事之中,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震撼。

  秦潘昊 东南大学博士

  《长明》最让人难忘的一点是选择了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书记共有7位,从第一任叙述到最后一任所跨时间也较长,如何在110分钟里将他们全部容纳进去并展示每任独特的人生经历,这无疑是一道难题。编剧解决此难题的方法是使用“车站”这一空间意象将已故者集中在一起,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来展现每一位书记在任时的事迹。

  但这不够,很难仅仅通过彼此间的对话填补细节。于是,《长明》详细地表演了第八任书记顾衡的故事。顾衡在党的命运和儿女情长的两难境地之间,即便痛苦、不舍、愧疚,却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承担起国家大义,这是高度英雄主义的。而当顾衡作出去往南京的选择后,他出现在了车站这个空间中,话剧到这里让虚实两条叙事线索完美地重合了,不得不说很有巧思。

  除了虚实叙事以外,顾衡这一条线索存在的优点还在于,众人聚集在车站进行对话时,信息量较大,需要观众不断接受书记们的不同经历,即叙事时间十分之快。而顾衡的故事则相对缓慢很多,他的爱情故事给了这个拥有宏大主题的故事更多柔情色彩,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们缓冲的时间。但同时让人有些遗憾的是,我们也很希望能在宏大主题里看到更加优秀的女性形象,但《长明》中的女主角的确只能提供“柔情”的功能性作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