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做梦都不敢想,还能和母亲团聚!”2022年5月24日,一场长达14年之久的寻亲救助在涟水县保滩镇周集村村民周士海家中画上圆满的句号。14年间,一头是走失老人邢正玉儿女亲人的焦急寻找和等待,一头是救助管理人员对老人的悉心照料和助其回家的坚定决心。

2022年5月,走失14年的邢正玉(右一)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
2008年,邢正玉在淮安市区一家饭店门口流浪时被发现。因为说不清名字和家庭信息,她在淮安市救助管理站一“住”就是14年。这期间,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帮助老人寻找家人,却始终得不到有效信息。今年,公安部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老人进行人脸比对,发现了“蛛丝马迹”。后经市救助管理站进一步核实查证,老人的家就在涟水县周集村。
“母亲走失后,我们发动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寻找,还到过盐城、连云港等地。家人也曾怀疑母亲是不是不在了,但我一直坚信母亲还在。”团圆现场,邢正玉老人的儿子周群虎泣不成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淮安市救助管理站,帮我们找到了母亲,还把她照顾得很好。”

淮安市救助管理站与社会组织“缘梦基金”合作成功寻亲并护送走失13年的贵州籍男子回家团圆
十年来,这样的感人一幕不断上演。随着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方式由动态随访、口音分析、地图搜索、实地寻踪、线索激励等传统的“海底捞针式”升级为综合运用网络推送、人像识别、DNA比对等“互联网+”多元化科技手段和跨区域合作联动的信息化模式,淮安市救助寻亲质效大幅提升。2012至2022年,淮安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推送今日头条寻亲信息400余条、全国救助寻亲网信息500余条,跑遍全国27个省市,为40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帮助30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成功返乡。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由2012年的253人,下降至2022年末的146人;年新增滞留人员由2012年的19人,下降至2022年的0人,寻亲成功率提高到100%。
“救助寻亲质效的巨大飞跃,得益于我们多年来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淮安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淮安瞄准“去存量、控增量”目标,积极创建“圆梦”寻亲工作室,结合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开展以“智慧寻亲,让回家的路更快更近”为主题的品牌创建活动。经过十余年的寻亲实践,目前已成功创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六心”寻亲服务品牌——始终坚定信心,深入一线找线索;秉承恒心,深挖线索勤分析;倾注耐心,深谋合作攻难题;奉献爱心,深情护送助团圆;不忘初心,深度回访控源头;服务中心,深化宣传塑品牌。

徐建中对淮安救助寻亲工作给予批示
身份查询精准化、救助管理信息化、程序执行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眼下,以“六心”服务理念塑造的淮安特色“四化融合”救助寻亲新模式已经走出淮安,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淮安“寻亲经验”先后被央视12套、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等宣传报道,并受到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徐建中的批示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