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强国安邦之本、民族复兴之基、高质量发展之源,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更加依靠人才。只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才能在新的征程上答好时代之卷。
近年来,徐州瞄准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深入推进“555”引才工程,今年1—9月,实现新引进领军人才396人、专门人才3241人,引进大学毕业生3.85万,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汇聚了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要走出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人才发展新路,必须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谋划,高标准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目标任务。
人才工作如棋局,因势布局则满盘皆活。
“科学布局,就是要盯重点、破难题、强保障。”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任明伟表示,我市将精准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深入推进“555”引才工程,着力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汇聚天下英才,并在项目、经费、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提供全过程保障,努力破解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中梗阻”,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引才优势,吸引更多有真才实学的科研技术人才扎根徐州、建设徐州,为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高地创造有利条件。
厚重的“人才账本”,夯实徐州人才建设的家底,徐州重点人才工程量质齐升:
2021年底,全市成功入选省“双创团队”8个、省“双创人才”45人,获得省竞争性资助资金5865万元,团队数量和人才入选率均居全省前列。
2021年领军人才当年新创办企业403家,完成投资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其中坎德拉、惠鑫科技当年均突破2000万元。
全市203家人才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451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影速集成、鲁汶仪器、博康信息等多家人才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当前,支撑徐州发展的战略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的领军人才相对匮乏。做好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重大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引育并举,就是要抓引进、搭平台、重培育、聚合力。
徐州一方面充分发挥好在徐高校、科研机构在战略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吸引拔尖人才,探索在优势高校、科研机构布局建设重要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让更多战略人才从科研主力军中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徐州主动发现、培养并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已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好苗子”,通过精准培育、政策扶持、整合资源等方式,力争打造由科技领军人才引航、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护航的徐州战略人才“航母舰队”,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今年5月,徐州市2021年度杰出人才15人、人才工作先进集体15个获市委市政府公开表彰,85人被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徐州市优秀人才。“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获奖的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博士陶祥令发出感叹。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为以最优生态实现人才“近悦远来”,徐州从政策、载体、金融等8个方面,构建“赋能型”服务体系。
2021年,市县人才投入从7.46亿元增至16.49亿元,兑现各类补贴和政策性资助9.1亿元。出台税务服务人才企业 8 项举措,健全完善有效配置的金融赋能机制。在苏北率先设立3.7亿元的“彭城英才”创业基金,推出“徐才贷”等金融产品,发放“人才贷”3.29亿元。新建成人才公寓3046套,累计建成人才公寓11977套,销售人才房1071套,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兴国强邦,人才为基。徐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实现梦想。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徐州一定能把各方面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到“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