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邳州:住在“公园”里 吃上“旅游饭” 走上“致富路”

2022年10月25日 17:33:44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0月18日,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秋高气爽。

  连片的银杏树郁郁葱葱,道路两边的路灯古色古香,处处景致,让人竟有一种徜徉在景区的错觉。

  这时,一辆电动三轮车经过,车上满载着萝卜。

  “李大爷,您这又买了那么多萝卜啊?”

  “眼看着叶子要黄了,游客就要来了,我得多晒一点,去年就没够卖的。”说话间,李大爷已经走远。

  望着李大爷渐行渐远的背影,姚庄村治调主任马彦全笑着说,自从2011年“时光隧道”火了以后,每年秋季,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土特产,盐豆子、萝卜干、现炒现卖的银杏果都是游客最喜欢采购的农产品,“要是销售好的话,卖点自家产的土产,一天就能有近千元进账,这也成了当地村民的又一生财之道。”

  姚庄村种植银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上个世纪90年代,铁富镇确定了大力发展银杏产业的发展思路,到了2006年,全镇已建成银杏密植、间作园8万亩。在此背景下,姚庄村银杏的栽种面积逐年扩大。

  种植银杏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一把叶子吃一天。”直到现在,村民还记得当时的银杏叶子卖到35元 一斤,而当时一个村干部的月收入也只有300多元。

  银杏浑身都是宝,按照做大做强银杏产业的发展规划,姚庄村形成“苗、树、叶、果”四位一体的银杏综合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全村种植银杏树2700多亩,成为无粮村,全村银杏林木存量价值4亿元。建立“合作社+基地+企业+农户”全产业链生产模式。现有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370余家,入社农户9194户,个体苗木销售和电子商务公司485家,从业人员37810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银杏苗木交易市场。

  如果说,过去,当地村民靠卖银杏树、叶、果致富;如今,村民靠着“卖风景”过上了幸福生活。

  2011年,摄影师陈智以姚庄村两旁种植的银杏树为题材,创作“秋天童话”,荣获国际大奖,并被收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姚庄村时光隧道声名鹊起,一时间,游客纷至沓来。

  “真是太美了。”徜徉在时光隧道,时不时地就能碰到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银杏树下驻足拍照。“你们来早了,再过几个星期,等到银杏叶都变黄,满目金黄,美到极致。”面对游人的夸赞,马彦全忍不住又推荐起了家乡的美景。

  2016年,银杏“时光隧道”作为特色旅游景点启动改造,打造300米银杏创客街区,统筹布置农家乐、民宿、康体养生馆等30多家,新开银杏产品体验中心、银杏根雕馆、银杏盆景馆、咖啡馆等十多家,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传统产品也变成时尚商品。

  村民冯遵忠也就近开了一家土特产店,自那以后,他不用奔波于各个集市吆喝卖货,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红小豆、银杏等特产都能卖,销量很不错,一年能赚6万多元。”

  如今,发迹于姚庄村的银杏文化旅游已逐步形成了主题精品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由原来的100万人次攀升至300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性收入由原来的10亿元增长至15亿元,三产从业人数由1.2万人增加至2万人。

  日益成熟的经营模式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音,村集体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经济增收。“依托银杏时光隧道,带动了我们村包括周边600多户老百姓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铁富镇姚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平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了钱的村集体改建百姓大舞台,每周一场柳琴戏,场场爆满。新建活动广场,增设健身器材,打造科幻馆、唯美夜景等景观,在保留原有村庄原始肌理的基础上,对老屋原址翻建,村里家家门口都有绿化带,姹紫嫣红,秋意盎然。

  四季皆景致,处处皆美景。走在姚庄村,已经分不清哪里是景区,哪里是村庄。姚庄的老百姓已经住在“公园”里,吃上“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铁富镇大力推进银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写好银杏富民大文章。“做大一产。研发推广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的银杏新品种,加快银杏苗木交易大市场打造速度。做强二产。围绕银杏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工艺品‘五品’产业链,加大银杏相关企业的招引力度,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做优三产。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路线,打响铁富银杏旅游品牌。”邳州市铁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邹学亮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