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盐城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10月24日的《人民日报》以《绿色能源 “风光”无限》为题,报道了十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其中一幅表现日出时刻盐城黄海湿地上的风力发电场的照片尤其吸引读者的眼球。
孙华金摄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盐城,是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城市。这里拥有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延绵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光”资源。
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今年1—6月,盐城新能源累计发电量137.64亿千瓦时,占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67.6%。依托资源禀赋,实现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盐城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近二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
10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二十大特刊“中国刻度 彪炳史册”专题报道一幅拍摄于盐城条子泥湿地的图片入选。
湿地五彩斑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麋鹿种群在蓝天碧水间栖息觅食,嬉戏奔跑。
孙家录摄
秋日的条子泥碧水粼粼、波光潋滟、鸥鹭翔鸣,随处可见的黑脸琵鹭、白鹭、鸬鹚、黑嘴鸥等各种鸻鹬类候鸟翩翩起舞,野生麋鹿在滩涂自由奔跑……它们是火红盐蒿地里的主角,一举一动都是人们的焦点。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申遗,成为全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条子泥湿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零”的突破;还是与全球众多国家关联度最密切的世界自然遗产;更是江苏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第一处世界自然遗产,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了全新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