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重阳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最大阳数,所以称为“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 为长寿的象征,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
由于重阳节时令逐渐进入深秋,中医认为此时阳气逐渐衰退,气候逐渐转凉,老年人在这个时期做好保健养生尤为重要。而登高远眺、亲朋赏菊、吃重阳糕等习俗其实就暗合了重阳之时的养生之道。
适劳逸,藏阳气|登高远眺,户外秋游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调养也要顺应自然。重阳之时天气由热转冷,阳气潜藏,阴气渐长,夏天的长旺之气也由秋天的收敛之气代替。为了适应四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天气变化开始潜藏起来,以便来年升发,因此可以通过一些行动帮助阳气潜藏收敛。
重阳登高就是一种帮助自身阳气收敛的方法。但事实上不一定局限于登高,多去户外走动也是一样的效果。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但无论登高远眺还是户外秋游,老年人都应量力而行,要“动”得健康,“动”得安全。
首先,不宜太过劳累,且要注意防止跌倒、受寒。其次,锻炼时不宜过汗,因为出汗过多,会让阳气耗损。最后,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明显,是骨关节病高发人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注意保护骨关节的健康,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解秋燥,润肺脾|品重阳糕,饮菊花酒
中医讲“秋燥”,秋天气候较干燥,会对身体产生各种影响。尤其秋气通于肺,燥邪更易犯肺,此时素有肺疾的人可能更容易发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肺合皮毛,皮肤也会在秋燥的影响下变得干燥缺水甚至脱屑。
因此秋天需要滋养阴液。秋季饮食宜甘、润之食物,滋养肺脾。忌辛、苦,辛散苦燥皆易耗伤阴液。而重阳之时特有的吃重阳糕和饮菊花酒的习俗正好可解“秋燥”。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米酒度数较低,加上菊花酿制,有清肝明目、健脑延年的功效,而重阳糕的主料为粳米粉和糯米粉,可健脾润肺。
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不宜贪杯,平时有饮酒习惯者,小酌即可;平时不饮酒的人,则不建议贸然尝试。
此外,胃肠功能不好的老人若是过食重阳糕反而有碍消化。重阳糕是一类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低蛋白的食物,不宜空腹食用。因为空腹食用后,会促使胃酸分泌过多,引起泛酸,甚至烧心等情况出现。同时重阳糕中,通常会放入较多糖甚至猪油,所以对于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三高人群、冠心病以及胃肠功能不好的人群,在食用重阳糕的时候要注意,应少吃、慎吃或不吃。
那么防秋燥在饮食上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芝麻、核桃、糯米、粳米都是甘、润之品,其中芝麻补肝肾之阴,核桃温补肺肾,糯米、粳米补中益气,肺气虚的老年人可以适量吃而补益脾肺。还有梨子、大枣等时令水果,可以益阴生津。再搭配富含优质蛋白的鸭肉、鸡肉、鱼肉等肉类补益脾胃,以及应季蔬菜司疏泄,宣畅肠胃。
畅情志,心安宁|亲朋赏菊,佩戴茱萸
重阳节正值深秋之际,秋风萧瑟,秋气肃杀,日照减少,气温渐降 ,花木凋零,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因景触情,产生忧郁、烦躁、凄凉、垂暮之感,即所谓的“悲秋”。如果老年人情绪不畅,会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并容易诱发许多疾病。
《内经》有言:“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重中之重,在秋季需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安定,缓和秋天肃杀之气的侵袭。
重阳正是菊花繁盛的季节,此时约三五好友共同赏菊,下棋品茗,可达到开阔心境、缓和情致、提神醒脑的目的。舒畅情绪可以宣畅肺气,以防肺气滞郁,达到养肺防病的效果。另外,佩茱萸除了怡情,因其香气扑鼻,既能清爽神志,又可驱虫辟邪。
同时,为人子女切勿忽视老人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因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精神赡养,在重阳节给父母准备礼物、筹备寿宴当然很好,但比礼物更加重要的是陪伴,爱需要及时表达。
我已长大,您还未老,我能报答,您还健康。这,便是最美好的亲情。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愿你安宁健康,四时得安。来日重逢别无恙。
(综合自央视新闻、央广网、《老年健康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