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锈斑” 生态更秀美

2022年10月01日 11:05:10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乘坐水上观光巴士欣赏运河两岸美景(资料图片)

古运河沿岸美景如画(资料图片)

古运河碧水绕城 孟德龙 摄

  古运河穿城而过,是扬州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扬州人依水而居,在享受运河带来的开放、便利的同时,也创造了古城历史上的数度辉煌。然而,近现代以来,古运河畔建起一座座工厂,让生态环境“受了伤”。近年来,扬州主动扛起“让古运河重生”重大使命,努力偿还“生态欠债”,持续推进生态改造,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景象。

  如今,漫步古运河畔,“工业锈带”变身“生态秀带”,有成片的树林、绿色的廊道、灵动的河水,更有百姓的欢声笑语。

  蹲点

  一棵树的“光阴故事”

  通扬桥下小码头,一棵丝棉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在其他绿植点缀下生机盎然。

  每天清晨,家住广陵区曲江街道二畔铺社区的于小平,都会沿着古运河晨跑锻炼。他总是以这棵丝棉树为终点,站在树下,看看树的长势、抱抱树的“腰”,沉浸在对母亲的思念中。

  “我家原来就住在这里,这棵大树是我母亲70多年前移栽进院内的。如今母亲已经离世,房屋也拆了,这棵大树便成了我睹物思人的寄托。”于小平说,丝棉树背后还“藏”着一段“为树让路”的佳话。

  2019年,扬州市在修建新安墩闸古运河取水口时,意外发现了这棵高18米、腰围2.34米、树冠面积达100多平方米的古树。市水利局涵闸处工作人员随即请来古树名木保护专家,最终确认这是一棵丝棉树,树龄在百年以上,是扬州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丝棉树,相当珍贵。

  经多方商议,最终决定在距树心六七米处用钢板围成半圆,给丝棉树预留充足的生长空间。同时,保留大树周围十多方土,等完成取水口工程后进行回填,还原大树原本的生长环境。为此,工程工期延误了近一周,并增加预算近十万元。

  于小平今年59岁,住处一直都在古运河之畔。随着近年来运河两岸的生态改造,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接“拉满”。

  “道路平了、绿化多了、灯光亮了,古运河畔已经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选择。”于小平说,运河生态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他也组建了一个“快走群”,带领一群老年人每天在运河边运动健身。为了让“生态美”延续下去,他们还在运动中化身“文明使者”,捡拾垃圾、义务导游、助人为乐,用实际行动讲好“运河故事”。

  纵深

  “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从东关街到小码头,再到便益门大桥,于小平大半辈子都是依河而居,亲眼见证了古运河的“重生”。

  十年来,广陵区先后投入超2亿元对古运河、大运河广陵段沿线进行整治,一批砂石场、建材厂、废弃码头、五小类工厂关停并转,换来的是集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运河生态绿岛,让“工业锈带”变为“生态秀带”。目前,大运河广陵段沿线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有7000多亩,成为江河交汇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水廊,还河于绿。贯通两岸绿化景观,栽植乔灌木1.3万余棵、地被草坪约33万平方米,形成运河沿线20公里绿色防护带;高标准规划建设江扬大桥、文昌大桥、扬州大桥等桥头公园,全面提升运河沿线的生态绿化水平。

  ——宜居水廊,还河于城。腾退运河两侧零碎、有污染的产业用地,融入文化休闲、生活服务、创新创意等公共功能,从而“缝合”运河两岸空间,将运河内化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文化水廊,还河于文。对沿线湾头古镇老渡口、老船厂遗址、丝绸博物馆等重要节点进行提升和活化利用,建设位于湾头古镇东侧、壁虎河西岸的小镇民宿一期项目,对壁虎河岸滨水区域进行滨河绿地和民宅改造。

  ——活力水廊,还河于民。通过全龄友好关怀、社区类型多元化,营造“10分钟运河生活圈”,讲究设施景点化、景点服务化,让外来游客也能共享公共服务的便利。

  十年间,运河沿线绿化全面提升,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化带;更新改造两岸厂房及工业遗存,建设市民休憩场所及配套设施,植入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等功能,让千年运河真正成了百姓身边的“幸福河”。通讯员 朱娇娇 黄妍 记者 陈晨

  【记者手记】

  “幸福河”就在百姓身边

  清晨,古运河畔鸟语花香,有人遛鸟、有人晨跑,耳边不时传来唱戏声;傍晚,古运河畔华灯初上,一艘艘游船宾朋满座,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人在月朗风清中听戏赏景的夜生活……

  如今的古运河,河面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一草一木、一步一景中透出恬静怡然,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古运河联系着扬州城的大小河流、湖泊,就像扬州古城的“主动脉”。古运河的重生,不仅联动着城市产业空间的再造,更牵涉着生态空间的设计。于扬州而言,治城要先治水。水清则城美,活水长流,城市才更加灵动。

  (来源:扬州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