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钟的时间太短,打一个哈欠就过去了。但是,每3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位老人面临记忆的困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临近之时,一起去认识一位九旬老人,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十年,不过,十年间,家人的精心照护、医生的规范治疗,让老爷子的病程明显减缓,外人几乎看不出来患病。这是怎么做到的?
规范照护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明显延缓
当记者向张爷爷提出了两个简单的算术题之后,爷爷都能迅速回答出来。“7+8+3=?”“7+8=15,(15)+3=18!”“3×4=?”“12。”
张爷爷的老伴余奶奶告诉记者:“刷牙洗脸的东西都给他拿好,他自己知道倒什么水,兑热水还是冷水都知道。”
张爷爷的女儿张女士说:“看上去人家都讲他没问题,但是我们天天跟他在一起,就知道他有问题。一件事反复问你几十遍,讲什么事情一分钟就忘。”
90多岁的张爷爷在外人看来一切正常,但从2012年开始,便出现认知症障碍,2015年就医时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大脑海马体明显萎缩。经过药物治疗,以及家属的耐心陪护、认知训练,老人的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发展得到明显延缓。
余奶奶告诉记者:“平时会带他做游戏拼图,先开始我把拼图找好,他能一个个对上,很简单。还有一个他喜欢说话,他讲的对我就顺着,不对的,我就说等一会告诉你。”
早期干预 5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群体需警惕
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报告,全球每3秒钟就会产生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的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例。阿尔茨海默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认知正常到主观认知下降,再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最后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其中,“主观认知下降”阶段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重要时间窗。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郑慧芬告诉记者:“是不是日常工作能力有所下降了,或者辨识方位的能力下降了,不仅仅是记忆的减退,其他方方面面有问题的话,就要高度注意是不是有认知的问题。一般建议5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或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就可以到门诊来筛查。如果没有这些高危因素,建议60岁以上也来筛查。60-65岁的发病率就接近5%了。”
专家介绍,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睡眠少、有抑郁倾向、头部受过外伤,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早期症状,应在家人陪同下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老年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郑慧芬介绍:“第一个肯定是药物的治疗,第二个是家庭的认知训练。另外有条件的话,建议病人居住在自己原有熟悉的环境里。有的人可能因为照顾不方便会把父母搬到子女家里,如果一定要改变(居住环境),建议把他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带到新环境里,特别是一些有精神情绪问题的人,看到熟悉的东西会情绪稳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