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江苏省南京、无锡等地中小学生利用假期走近金陵金箔、扎染等非遗文化,在研学中体验非遗魅力,乐享别样暑期生活。
南京:探秘金箔技艺 体验“贴金”工艺
色泽纯正,软似绸缎,能收藏数百年依然灿烂夺目,说的便是南京金箔。作为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究竟有何玄妙之处?日前,南京市天正小学2019级3班朝阳中队的同学们来到位于江宁的南京金陵金箔集团,近距离观摩金箔的生产过程。
生产金箔要经过12道工序精细加工。在金箔锻制技艺工艺大师葛才金的带领下,孩子们亲眼见识到了一克纯金是如何被做成万分之一毫米薄的金箔的。
“两个人打,我是打推锤,他是打护锤,我是专门引导他打锤的,我的锤到什么地方,他就要打到什么地方,来打给我们小朋友们看,这一天要打25000到30000下,才能把这一包金箔打好,打成0.1微米厚,就是万分之一毫米,比我们头发丝还要薄。”南京金陵金箔集团总工艺师葛才金说。
大到雕塑,小到首饰,都可以通过金箔工艺让原本黯淡无光的物品大放异彩。除了视觉享受,孩子们还得到了一次与金箔亲密接触的机会——贴金箔,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个小葫芦、一瓶胶水和一把刷子,今天的任务就是给葫芦"穿金衣"。吹弹可破的金箔连拿起来都很困难,更别说贴金了。在非遗传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掌握了窍门。很快,一只只金光闪闪的小葫芦就展现在眼前。
“要把胶先粘上去,但是要粘得匀称。我贴的时候非常小心,大气都不敢出。”南京市天正小学学生郭小强说。
这天的“非遗之旅”,同学们通过参观、问答、手工等环节,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赞叹不已。
“来到这里才知道,匠人们要经过12道工序才能制作成金箔,非常不容易,我们干事情也是这样,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南京市天正小学学生张芊涵告诉记者。
“暑假期间让孩子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工艺,了解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对国家的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从中也可以锻炼到动手能力,加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家长王娜说。
无锡:学“扎染之术” 赏“传统之美”
暑假里,学"扎染之术" 赏"传统之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日前,无锡博物院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研学课堂就迎来了一批学习扎染知识的小朋友。边学边做,大家巧用弹珠和绑绳,很快扎出了心目中的理想造型。
“用了三个弹珠扎了三个结,希望它呈现出一朵花的样子。”“我希望它是抽象写意派的,给我随心所欲的想象,就是那种随性涂鸦。”同学们告诉记者。
扎结只是扎染的第一步,要想知道布料最后的样子,还必须经过染色这一个关键步骤。
“顺时针这样搅拌,使沉淀物不再沉淀在下面,颜色会更加均匀,那你知道染料是什么做的吗,刚刚上课提到过,是板蓝根。”无锡博物院工作人员李云说。
原来板蓝根不仅可以药用,还是一种天然草本染料。仅仅二十多分钟后,当DIY的成品,一个个解开绑结,如艺术品般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收获满满惊喜。
“我感受到的是,我们的祖先非常智慧,能想到这种方法,希望把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给传承下去。”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谢健 通讯员/无锡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