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当下,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也渐渐变老,“养老焦虑”日益加剧。在“新家庭主义”的浪潮中,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新时代的“孝”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与发展?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老龄化与社会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樊和平从“孝”这一承受着特殊文化之重的传统伦理出发,以生命的视角探寻“孝”的发端,辨析“孝”的实质,寻找孝道对“老有所养”的深刻意义。
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绵亘挺拔而屹立为 “人”这个“类”,需要两种基本能力: 一是点石成“金”; 二是点石成“精”。一字之差,虽都是出神入化之功,却物质与精神两立,前者创造物质世界,后者安顿自身,建构精神宇宙。现代性尤其市场经济赋予人类本能的最大附加值是 “点石成‘金’”。这不仅意味着对金钱以及追求金钱冲动的放逐,而且隐含着一种信念,相信金钱,与之相伴的是物质生活的进步可以秋风扫落叶般地席卷世间一切难题,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于是,万种风情的“人”的生活便为经济与科技所绑架,人们学会了接受企业和技术进步提供和安排的一切,“变化”,尤其像芯片那样目不暇接地不断换代成为世界的主题,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学会的最大本领是转瞬即逝的“遗忘”与“抛弃”,iPhone 4、iPhone 5, 到iPhone 6一年之内便可彻底相互遗忘,今天抛弃昨天,今天又被明天抛弃,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记忆甚至不容记忆的世界,一切都被“变化”所驱逐。久而久之,缓慢而又春风化雨般在漫长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点石成‘精’”的能力便用进废退。
简单地说,所谓“点石成‘精’”,就是赋予世界的一切以精神,并将世界融化于人的精神从而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质料和滋养的取向和能力。它将世界的一切当作人的精神的作品, 也当作人的精神的“现象”,由此追求并努力达到永恒。孔子“天生德于予”是穷途末路之际的“点石成‘精’”,杜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孤独世界中的“点石成‘精’”。“点石成 ‘精’”,是一种信念,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自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就开始以精卫填海的毅力养育的能力。“精”不只是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 而且是价值,是永恒,是不朽。因为这种智慧与能力,人便与世界融为一体,建构自己强大的精神宇宙。当然,在那些物质匮乏的时代,也常常如庄子的逍遥游,内蕴着某种画饼充饥式的无奈。人类在进化的同时,往往伴随退化。现代性、市场经济奇迹般催生了人类“点石成金”的天赋,与此同时,“点石成‘精’”黯然退场。于是,这个世界不仅祛魅,而且缺乏人文灵性,缺乏彻底的智慧,只剩下可怜的知识和令人炫目的“黄黄的金子”。关于孝道,以及孝道在中国文明体系中的地位的理解,便是典型案例。
如果欲以一句话还原“孝”在中国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现代命运,那就是: 孝道的文化之重。一方面,它在文明体系中“举足轻重”; 另一方面,它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老龄化与独生子女邂逅的当代中国又“不堪重负”。然而,无论如何,在当今中西交汇的文明天平上,中国文化的顶层设计和终极关怀,究竟或“中”或“西”,“孝道”又确实具有“一砣压千斤”的文化之“重”。
(报道摘自论文《孝道的文化之重》,全文发表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