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小松涛巷15号民居,是“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及伙伴计划”的设计对象之一。这幢民居独特的风貌格局展现了典型的南京民国时期建筑特色。这样一处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要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焕发生机呢?
南京小松涛巷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01万平方米,地块内历史资源丰富,包含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4处历史建筑和1处历史文化资源点。小松涛巷15号民居就是其中一处历史建筑。它在延续单体风貌的基础上,又和周边建筑形成组团,目前保留的群体格局与1936年《南京地籍图》的呈现基本吻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介绍,小松涛巷15号应当看作整体地块里的一部分。如果去看它总体的布局,会发现和周围建筑之间存在互相咬合的关系,既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街巷,又形成南北垂直方向的曲折通道,建筑构造非常有趣。小松涛巷15号既代表了它自己,更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城市建设和生活居住的一种典范。因此,对它的更新改造最好能够尽量恢复原貌,保留完整的组团,同时提升空间本身的品质。
由于年久失修,2020年,小松涛巷15号被鉴定为D级危房,经历过加固抢修,立面被重新粉刷,但一层两进合院建筑结构仍然保留。被列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设计对象后,小松涛巷15号会面向国内外征集方案,竞选出优胜者后,联合活化利用伙伴单位付诸实施。
小松涛巷15号旧貌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前期开发部经理张剑介绍,小松涛巷15号从今年4月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方案征集,5月举行设计现场踏勘及答疑,目前大概有50多个设计团队进行了参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认为,通过这样一种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很多专业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可以征集到非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一定每个都能落地,但是一定会对最后落地的项目有很大启发。通过这个过程,也能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并更好地发挥它们在当下的价值。
小松涛巷15号的设计方案,将结合同时期同类型建筑的关联性,兼顾与周边街巷和建筑之间的景观和谐,以公共化再利用为主,赋予多种功能的可能性,包括社区服务设施、知识产业创意产业、文化消费场所等等。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黄洁介绍,小松涛地块的更新采用“留改拆”的思路,进行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在整个片区当中完整地保留了以东方饭店、小松涛巷15号民居为代表的一些历史建筑,让过去的历史记忆得以复现。同时,也采用了创新性的方案设计,为原地安置的居民量身定制户型,采用高效空间的设计理念,更加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崔雨薇 编辑/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