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实现长期“地外生存”! 邹志刚院士:2040年后我国或可建设“月球基地”

2022年06月21日 20:06: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可上九天揽月”“欲与天公试比高”!探索太空,实现长期“地外生存”一直是许多航天工作者努力追求的航天强国梦想。

  近日,一项“月球土壤”的新发现似乎将这个目标又拉近了一些。专家表示,到2040年至2045年,我国或可建设实现长期地外生存的月球基地!

  邹志刚是中科院院士、江苏省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他表示,目前人类的太空探索仍然依赖于从地球输送资源,但是靠“带行李”是无法实现长期地外生存甚至“地外移民”的,所以“原位资源利用”的研究格外重要。

  他说:“比如在火星利用火星的资源,在月球利用月球的资源,生产人类生活的能源、食物等等,这就叫原位资源利用下的地外生存。”

  通过对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研究发现,月壤中一些成分可作为催化剂,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燃料。

  月球晚上的温度为零下173摄氏度,二氧化碳在零下78.5摄氏度会变成干冰,所以在月球夜间可以将二氧化碳从人类呼出的气体中直接分离,再用月球表面开采的水资源分解出氢气和氧气,氧气供人呼吸,二氧化碳再和氢气放到一起,到了白天月球温度高达127摄氏度时,可以巧妙地实现原地二氧化碳加氢气转化成甲烷的过程。

  邹志刚院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未来可以利用月球自身资源建设月球基地,支持深空探测、研究和旅行:“我们希望通过月球、月球基地的建设,将月球作为我们的中转基地,从月球上再去探测星球。建设月球基地同步就要地外生存,我们的月球基地按照国家的路线图大概在2040年到2045年要启动。从月球上发探测器,再去到火星,那就非常方便了,因为它的引力很小。”

  昨天(6月20日),“深空探测与地外生存科技论坛开幕式暨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启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办,近50位院士专家在线上线下同步参加了论坛活动。

  “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嫦娥三号”及“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的总设计师孙泽洲,“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围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挑战》《火星探测及采样返回》《小行星探测任务的挑战》《面向地外生存的风险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度讨论。

  活动现场,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也正式启动,将为航天科技与材料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加快推进材料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的交叉融合,促进中国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零距离》记者/李冰清 编辑/高若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