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智慧“保驾护航” 全省各地关注中国神舟再探苍穹

2022年06月06日 10:47:3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天(6月5日)上午10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3名中国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江苏各地广泛关注着这场航空航天领域的盛事,共同见证中华民族“摘星揽月上九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神十四”成功发射在江苏引发强烈反响

  盐城射阳: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航天梦”的种子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之际,盐城市射阳县举办“仰望日月星辰 放飞航天梦想”系列活动,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航天梦”的种子。

  “五、四、三、二、一,点火!”6月5日上午10时44分,在射阳县日月畅想主题馆,同学们通过直播见证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航天梦”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在火箭成功发射的那一刻,我感到激动与自豪,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所以我以后也要成为一名航天员,探索神秘的浩瀚星空!”刚刚看完直播的胥鹤轩同学激动地告诉记者。

  活动当天,主办方还举办了户外航模飞行表演,在专业操作员的操控下,一架架航模飞机腾空而起,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而在展厅里,造型各异的航空模型更是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今天和孩子参加这个活动,让我们见识到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带孩子游玩的徐源告诉记者,“现场航天模型很丰富,孩子也很感兴趣,以后还会继续带孩子多多参加。”

  宿迁:师生直击“神十四”成功进入太空

  昨天上午,宿迁学院航模队的30余名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电视直播。当电视里宣布神舟十四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

  宿迁学院大一学生吴疆说:“这让我非常自豪。三位航天员的表现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处变不惊的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决心。”

  常州:空间信息产业企业反响热烈

  作为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入股企业,位于常州的天汇空间也专门组织工作人员集体收看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直播,部分专家学者还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开展交流研讨。

  据了解,天汇空间主要从事遥感卫星空间大数据采集、分析及综合应用。目前正围绕“数据地球”“信息地球”“智慧地球”三个阶段目标,开展国家级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已完成5个卫星数据中心的对接,遥感卫星数据不少于25颗,地图与影像生产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

  江苏智慧为中国神舟“保驾护航”

  南航降落伞气动减速技术  将助力航天员安全返回

  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任务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校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降落伞开伞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余莉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降落伞伞气动减速技术研究。团队创新发展了透气性伞衣气动性能数值模拟技术等,为神舟飞船降落伞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为神舟十二、十三飞船伞衣材料更改提供了关键数据,并应用于神舟十四降落伞系统。南航联合航天五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团队开展的环帆伞气动性能的快速优化研究,为神舟飞船大型降落伞优化试验评估方法提供了重要指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余莉说:“我们是最早突破了这种大变形流固耦合技术,实现了飞船主伞开伞过程的完全的理论计算,能够准确地预测它的开伞动载情况。从我们团队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就有5人从事神舟飞船回收系统的研制工作,贡献了我们的江苏智慧。”

  此外,南航师生开展相关研究,多项目保障空间站建设,为空间站核心舱顺利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例如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的“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姚卫星教授团队的“空间站伸展机构疲劳评估与试验验证”、王志瑾教授团队的“空间站柔性太阳翼设计”、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的“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的“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的“机械臂和展开机构”、王小涛教授的“空间在轨机器人”、陈传志副教授的“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等。

  中国电科第14所“智慧眼”全程跟踪飞船

  中国电科第14所测量雷达领域研究员程望东说:“调度里面都能听到的‘太原跟踪正常’‘渭南跟踪正常’,这都是我们14所的雷达在里面参与火箭发射的保障任务,判断火箭飞行的轨迹的正常与否。”

  为了形成高精度、高可靠的测量能力,总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所对多部测量雷达进行了升级改造,配备新一代船载测量雷达,确保跟踪飞船不会“看走眼”,并将为后续航天员返回提供安全的回家路径。

  此外,位于苏州高新区的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为神舟系列飞船共计配套6块电路。神舟十四号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工作的完成,都有该所提供的关键元器件。

  神舟十四号是中国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这背后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我们有幸,将见证我国逐梦太空征程上的新奇迹。

  (来源:我苏网、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董路 郑伟 陈忠耀 刘堃 江苏新闻广播/周洋 苏州台 常州台  宿迁台 射阳县融媒体中心/李盼 王瑾 施鸿豪  编辑/徐金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