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时代 新物件里的江苏故事|国家公祭鼎: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2022年05月24日 10:08:4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以物证史,见证时代。每个物件都与时代紧密联系,它们凝聚了制作者、使用者的思考,更融入了时代的情绪与哲思,成为历史的镜像。步入新时代以来,“新物件”的诞生记录着辉煌的来时之路,更镌刻着为了初心使命而奋斗的印记。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统一联合部署,2022年4月,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组织开展“见证新时代——新物件里的江苏故事”主题活动。历时一个月,活动征集到百余件来自江苏省各地市的新物件,它们是新时代江苏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者,值得品读、回味、珍藏。

国家公祭鼎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4年12月13日,党和国家在南京市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这一天,随着帷幕的徐徐拉开,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国家公祭鼎面世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它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国家公祭鼎铜质的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首次举行国家公祭;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南京城墙城垛演变的细纹,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在国家公祭鼎正面,用骈文体写成的铭文共160字,采用魏碑简体字,内容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鼎浑然一体。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铭文字字泣血,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哀悼、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起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

  国家公祭鼎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两个团队分别设计鼎身与底座,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其器型、纹样等设计都经过了严谨论证。

  在确定为国家公祭铸鼎之初,就鼎的形制选择问题,全国专家开展了广泛讨论,在综合考虑了大气、厚重、庄严感等诸多因素下,最终确定以目前出土最大的圆鼎——安徽寿县发现的东周时期的“楚大鼎”为原型,即采用三足两耳圆鼎的器形,按照“楚大鼎”等比例放大铸造。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内口径115.6厘米,鼎耳高49.8厘米,鼎足高91.5厘米,底座为高45厘米、长宽各200厘米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5 个篆体鎏金大字。

  为了使国家公祭鼎更加丰满,更具视觉冲击力,国家公祭鼎设计团队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邬烈炎介绍:“国家公祭鼎的装饰纹样中植入了具有南京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些图案,比如城墙、梅花、辟邪等,体现在鼎的各个部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按照中国传统纹样,设计成橄榄枝如意纹,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鼎箍的纹样则采用卷云纹,寓意着升天、祥和以及祭祀。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在铸造工艺方面,国家公祭鼎设计工艺制定总负责人、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王丰陵介绍,国家公祭鼎的外模采用现代工艺与中国传统的泥仿七零沙相结合来制作,内模则采用明清泥仿工艺来制作,从而保证国家公祭鼎的整体质量。

  2014年11月,在距离首次国家公祭日仪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负责设计铸造国家公祭鼎的专家、技术人员、工人都驻扎在铸造厂房里,一干就是半个多月。

  “我一直记得很清楚,2014年11月27日,早上我们从纪念馆出发去铸造厂房,尽管之前去了很多趟,也很熟悉了,但到了国家公祭鼎正式浇铸的那一天心情还是不一样。当天,国家公祭鼎一次性浇铸成功,一点砂孔、砂冒都没有,非常完美。”每每回忆起国家公祭鼎顺利得近乎不可思议的铸造经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激动的心情都溢于言表。

  2014年12月3日,国家公祭鼎经过验收,完美无缺;

  2014年12月8日,国家公祭鼎运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公祭广场;

  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点,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正式开始,国家公祭鼎面世,并长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

  如今,国家公祭鼎作为爱国主义仪式化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承担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职责,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勿忘国殇、珍爱和平!同时,它的存在也不断告诉人们,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下、警示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