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文化名家(第三季)| 徐利明:笔底云壑 圆融新境

2022年05月15日 10:41:27 | 来源:南影视界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创意视觉部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摄制的江苏省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系列纪录片《紫金文化名家》(第三季),于5月13日起在江苏城市频道、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江苏国际频道、江苏卫视频道,以及我苏、荔枝两网网端播出。本片将全面展现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柯军、范小青、徐利明、苏童、章剑华、周梅森、盛小云七位名家的艺术人生,邀您共赴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之旅。

自幼热衷执笔临池

勤奋用功

追梦不止

他多方求教

幸得大师巨匠关爱垂青

授业解惑

他捧得首届兰亭奖金奖

国博 国美屡办个展

扬名书坛

他诗 书 画 印融合创新

书 教 研相得益彰

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

——徐利明

  1954年2月,徐利明出生于南京。每一位与艺术结缘的名家都有一位启蒙老师,徐利明也不例外。

  身为中医的舅舅用毛笔记病情、写药方,闲暇时挥毫作诗、说古论今,徐利明潜移默化下生发了对文学、书法、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徐利明求知若渴的眼神,舅舅觉得,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童年习字开始,徐利明展露出了学书的天赋。小学时,他获得了终身难忘的第一个“大奖”。

  听到自己的名字,徐利明小脸涨得通红,跑了上去。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校长颁发给他一张奖状,一支小小的毛笔。这无疑是个莫大的鼓励。

  在学校里,徐利明出黑板报、宣传栏,写毛笔字、粉笔字,在勾勾画画中获得了许多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艺术的认识也逐渐明晰起来。

  1970年,徐利明初中毕业,正值南京市文化局招美工,有着良好书法绘画功底的徐利明被顺利录取,分配到美术公司从事美术设计。

  16岁的少年,尚带着一脸稚气。他一笔一划地设计各种商标、海报、展览,积累着实践经验,也如饥似渴地阅览美术公司里的艺术资料。一天,他翻到了一本关于汉简的图书,书中那些汉代的简牍,墨迹率意急就,不拘一格,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徐利明十分感兴趣,认认真真地临写起来。

  古城金陵文化氛围浓郁,名家云集,藏龙卧虎。

  1972年,徐利明结识了著名艺术家田原。田原曾任《新华日报》美编30余年,有“全能艺术家”“艺苑怪才”之称。

  徐利明视田原老师为艺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学书、学画每遇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去请教田原,田原也总是有问必答。

  徐利明的勤奋用功,田原看在眼里,爱在心里。他非常赏识这个老实、认真、有韧劲的年轻人,便提出了一个让徐利明喜出望外的建议——托人带信给启功。

  徐利明特意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了一封长信,并把习字作业寄给启功。但自己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能否得到这位大书法家、大学者的青睐呢?很快,他的疑虑就被一封回信打消了。

  就这样,1975年,徐利明和远在北京的启功开始了书信往来。启功诗文书画功力都很深厚,书法理论和教学思想更是高屋建瓴,他多次寄来长信,详细论述自己的书法见解。徐利明的习作中有几幅是临摹启功的字,没想到,他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启功关于学什么书体好、如何执笔等问题的回答,多临帖、抓结构等建议,以及辩证的方法,为徐利明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启功的倾囊相授,让徐利明的书法日益精进,并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与教学。

  徐利明珍藏的这些小纸条,记载着他与另一位恩师的点点滴滴。

  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诗、书、画“当代三绝”。因为耳朵不好,他与家中来客的对话,几乎都是“笔谈”。林老跟徐利明讲作诗如何追求意境、格调,书法如何学习晋人的古拙笔法,更教导他要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用功。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1978年,徐利明厚积薄发,一举考入南京艺术学院。

  当时南艺还没有开设书法专业,徐利明选择了工艺绘画专业。大学生活极其丰富而充实。从水粉、水彩到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从工笔、写意到兼工带写,他对诸画科均有涉猎,画艺突飞猛进。课余练字、写诗,也摸索着自学篆刻。正在他苦于没有篆刻名家指导的时候,幸运又一次眷顾了他。

  1979年,系里组织大二学生到苏州写生两个月,徐利明怕林散之老师疑惑自己怎么突然不来家里了,出发前特意去打声招呼,没想到却有了意外收获。

  沙曼翁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徐利明求学心切,到苏州的当天,就带着林散之的推荐信去拜访沙曼翁,并随身带着笔记本准备记录。

  初次相识,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徐利明惊服于沙老的篆刻和隶法汉简,师从他开始了系统研习。

  1980年,徐利明一幅效法汉简的隶书条幅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少年时代隐约的梦想,逐渐变成了一生执着的专业修行。

  1982年,徐利明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老校长刘海粟亲自给他颁发“刘海粟奖学金”。接着,他考取了陈大羽老师中国画专业、书法篆刻方向的硕士生。陈大羽是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徐利明在他门下如鱼得水,书、画、印水平再上层楼。

  1983年,他收获了自己的首个全国大奖——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

  硕士毕业后,徐利明留校任教。从教12年,徐利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读博士。导师是曾被评为全国十大美术史家之一的林树中老师。

  多年拜师广学,取法历代名家,徐利明逐渐成为一名博学多才,兼擅篆、隶、草、行、楷各体,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青年书法家。

  2001年,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设立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开始。

  徐利明原本犹豫着要不要参赛,他深知高手如林,竞争必定异常激烈。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唯一的金奖竟然正是花落自家。

  评选结束后他才得知,经过多轮淘汰,最后有四件作品难分伯仲,由于金奖只有一名,评委会于是设立了三个严苛的条件来进行终评。

  徐利明的参赛作品是一幅七米多的长卷,内容是李白盛赞“草圣”怀素的《草书歌行》,运笔恣肆,气象潇洒,所追求的艺术情调与文字内容十分相宜。兰亭奖金奖奠定了徐利明的书坛地位,也代表着他书法创作风格的成熟。

  1994年,徐利明在国博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平生第一次晋京展。在北京举办个展,是多少艺术家的梦想,而徐利明实现这个梦想时才刚刚40岁,恩师启功特意为他题写了展名与序言。

  徐利明精心挑选了近150件作品,书法创作、绘画、篆刻、古体诗,光临帖就涉及五体173种字帖,全方位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实力与美学追求。

  十年磨一剑。2004年,徐利明50岁正值壮年,第二次晋京,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与第一次晋京展相比,作品更多鸿篇巨制,笔法更为率性多变,也更能体现他一贯的创作主张:缘情而发,反对无病呻吟,重意境,讲气势。

  八张八尺高仿古绢草书、行书,四张八尺整张大画,十米长卷书法,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2016年,徐利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第三次晋京展。这次个展作品更为丰富精彩,观者如云,轰动一时。

  占据了整面墙的12条屏5米高巨幅行草《前后赤壁赋》,气势磅礴,观者无不深感震撼;九张丈二整宣并列的通景屏《清奇古怪》,把四棵古汉柏画得写意生动;小作品如《心经》笺页,高仅25厘米;《自作诗新疆纪行(十首)》以飘逸灵动的行楷书抄录,青花瓷书画清新典雅,紫砂壶刻古朴厚重,诗书画印,各具风采。被公认为徐利明重要代表作的《离天三尺三》也亮相这次展览,这幅作品体现了他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富有画意。

  展览中还有一幅深受好评的大长卷,13.53米长、近1米宽的徐利明自作诗《昉庐草书论书诗卷》,出入自如、视野开阔的书法史观、书法创作观,尽在其中。

  创作的体会融入教学,同时给理论研究提供案例、印证。因此,徐利明一直坚持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研究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他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0多部,屡获全国大奖。早期著作《五体临帖示范》收录了课堂教学示范中临写的五种书体稿,皆能形神兼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国书法风格史》从美学视角对中国书法风格的形成、演变作了详尽论述,多次再版,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对清代碑学书风的形成,从整个书法史中正本清源。

  在书写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当下,徐利明仍然坚定地相信,中国书法的美学价值永存,诗、书、画、印作为中国人思想传承的载体,永远流传。而他自己,也在面向未来的抒写中永不驻足,追逐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播出时间

  江苏城市频道 5月13日起每晚22:47左右,播出一集;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 5月17日起每晚23:00首播,次日17:30复播一集;

  江苏国际频道 5月23日起每日下午16:30,播出一集;

  江苏卫视频道 5月23日起每日上午6:30,播出一集;

  我苏网、我苏app、荔枝网、荔枝新闻app 同步推出

  (来源:南影视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