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回乡再创业 如皋“守艺人”在手工传统中寻味东方美学|奋斗自带光芒

2022年05月02日 08:35:1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乡村,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同时,带领村民致富。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留下扎实的奋斗足迹,他们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构成了一幅幅时代风景画。五一期间,我苏网联动江苏新闻广播、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一起推出《奋斗自带光芒》系列报道,跟随他们的脚步,体味劳动者的追求与幸福,不断明晰奋斗的意义。


  记者/唐宝妍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 海报/张泉泉 苏月 陈奇 姜向慧

  “不管什么时候在哪里,我都把旗袍当做作品在做。”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永福五组,一家新开不久的旗袍工作室,却“隐匿”着一位三十年手艺的“老师傅”,纯手工旗袍制作者陈丽云正凭着独到的眼光和细腻的手感“归拔”着每一件旗袍。在一针一线中学古找味,在悠悠岁月中守艺传承,陈丽云无意成为“大师”,却在久久为功中成为了“匠人”的真实写照。

  奔赴“北漂” :从学徒成师傅 过了一把创业瘾

  陈丽云的旗袍生涯和北京难分难解,用她的话说——“北京留下了我的青春,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1986年,因为向往电视上的旗袍之美,18岁的陈丽云选择了“北漂”,来到北京开始了两年多学徒生涯。“当时没什么经验,也不会量衣服,只能把制作旗袍的流程、工序先看熟了,然后再照着做”,回忆起刚刚开始学习旗袍的那段日子,陈丽云用“苦涩又有收获”来形容。从打版、裁剪到缝制,再到绘图和做盘扣,然后到旗袍上面的纹样,陈丽云学得如饥似渴,除此之外,她还学会了做唐装、风衣、西装、连衣裙等。

  学徒结束后,陈丽云开始在北京官园批发市场摆起了小摊,尽管“北漂”的日子充满艰辛,但她对旗袍的热情却越烧越旺。慢慢地,陈丽云发现,当时的北京裁缝店很多,却少有专门的旗袍店,索性便开起了旗袍门店。“刚开始真的很难,因为穿旗袍的人很少,大家都是有场合才会去穿,所以生意也没那么好”。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不俗的口碑,小店慢慢做了起来,甚至自己也从“学徒”变成了“师傅”,“算起来差不多得有30个学徒了吧”,陈丽云回忆说。

  过了一把创业瘾后,陈丽云又加入北京格格旗袍公司,在技术部门专攻设计打版,一干就是二十年。“在格格的这段经历,我不再是一个人在摸索,每天都会和很多设计师互相切磋,研究新的面料、花色、版式等等”,专业的打磨和岁月的沉淀使她在技艺上迅速精进,时至今日,仍然有北京的客人打来电话请陈丽云为其制作旗袍。

  回归故土:古法工艺行天下  “知命之年”再创业

  “北漂”多年,陈丽云始终难忘故土,家乡南通作为著名的“纺织之乡”,近年来更是积极打造“南通工匠”品牌,实施高技能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尤其是在高素质“大师级”乡土人才的挖掘和培育上,更是下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激励措施,这更加坚定了她返乡的决心。2020年,54岁的陈丽云毅然决定离开北京,和老公一起返乡再创业,在如皋永福镇的家里开起了旗袍工作室。“回到家乡以后,我的整个生活节奏彻底慢了下来,我觉得很自由”。也或许,“慢下来”与手工旗袍才更加契合,工作台前的陈丽云,从选料、量身、裁剪再到手工缝制、绣花,每一步都是如此的慢悠悠。

  一件旗袍,看着简单,但从选料到制作完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对纯手工旗袍制作者来说,就更是“慢工才能出细活”。一件普通旗袍制作一般得花3天时间,碰上要求稍高些,做工复杂的,得花上5天以上时间,与做普通衣服不同,仅量尺寸这一步,一件旗袍至少得量上二三十个部位,需要量得特别细致。“因为好的旗袍要归拔得好,凸出来的地方要归进去,凹进去的地方要拔出来,这是一种古法工艺,也是旗袍的精髓”,在她看来,只有凹凸有致的旗袍才能使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和释放,而这种“合体”,无法速成,做旗袍的“窍门儿”也无外乎勤加练习手艺,找到做旗袍的手感。

  因为手艺精湛,陈丽云曾为表演艺术家田华、演员梅婷等不少名人量身定制旗袍,2020年大火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主角佘诗曼、黄晓明的经典服装造型也都出自陈丽云之手。“看他们穿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旗袍很合体、很漂亮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陈丽云自豪地说。

  臻于匠心:“手艺”更是“守艺”  一针一线传承东方之美

  “现在我们的服装大多是工业流水下出来的机械化产品,很多旗袍也是这样的,但我认为,真正能把旗袍做好了、把旗袍之美展现出来的,还得是手工旗袍”,入行以来,陈丽云始终坚持手工缝制,在她看来,旗袍的优雅是骨子里的,也只有量身定做的,才能穿出自己的韵味。“我觉得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吧,不管怎么说得先把自己的这门手艺守住”。

  回到如皋后,陈丽云的客户群体变了,如今面对更多的是家乡一带的顾客,偶尔也有上海来的顾客。“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讲究,更看重做工,也更挑剔些”,这反倒迫使陈丽云在旗袍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我之前做的更多是京式旗袍,现在也在做一些融合,将江南人的这种精致秀丽融入京式的端庄风格”,陈丽云告诉记者,她还在探索将旗袍和南通当地的非遗特色结合起来,目前已经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制作蓝印花布旗袍。

  浸淫旗袍三十年,陈丽云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份“手艺”能够真正被传承下去,“接下来我也会和南通大学合作,定期授课,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加入手工制作旗袍的行列中来”。岁月流转,审美几经迭代,但陈丽云对手工旗袍的那份执着,坚守着最传统的东方韵味,也闪耀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光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