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箭逐星 航天强国!托举航天事业的青春力量丨中国航天日

2022年04月24日 06:30:00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中国航天日”以“航天点亮梦想”为主题。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正是不断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就在几天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出差”6个月后平安归来,令人再一次感叹:有一种奇迹,叫中国航天!

  心怀强国梦,胸怀报国志,数十年来,中国航天人在逐梦浩瀚太空的道路上闯关夺隘、阔步前行。“嫦娥”探月、“北斗”指路、“天问”登火、“天宫”揽胜……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背后是航天精神的代代传承。如今,年轻一代的航天人已经成长起来,走上航天事业的重要岗位。他们将青春化作燃料,在各自岗位“喷射”力量,合力托举着中国航天事业跃入苍穹。

高健:“北京明白”畅通天地通话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

  “北京明白,祝贺神舟十三号。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北京迎接你们凯旋!”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回家”,返回过程中,喊出“北京明白”的高健,再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4月16日,守在岗位上的高健

  28岁的河南小伙高健,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先后参与了嫦娥四号、长五B首飞等多次任务。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他首次担任北京总调度,清晰的口令、帅气的脸庞令网友印象深刻。

  为什么要一遍遍地说“北京明白”?高健在接受采访时解释:“‘北京’是整个任务指挥所的代表,各家的信息要由北京来掌握,我答‘明白’的意思是,第一,我听清楚你跟我说的什么,第二,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调度岗位每次值班的时长为24小时,特殊情况下主负责的调度因更熟悉任务状态,甚至会工作30~40个小时,看似平静地坐在座位上,大脑要时刻保持高速运转“只要工作就会打起120%的精神,一个小差错都可能造成‘蝴蝶效应’。”高健说。

  据了解,报告“北京明白”的北京总调度岗,是一个团队,包括高健在内目前共9名成员,全都是“90后”。团队的职责是,确保航天员呼唤祖国永远有人回应。

周承钰:敢攀天梯的“火箭少女”  

  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现场,“95后”小姑娘周承钰格外引人注意。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

工作中的周承钰

  这位1996年出生的贵州土家族女孩,几乎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却被同事亲切地唤作“大姐”,因为她在工作中专啃“硬骨头”。

  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测试任务中,周承钰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的180多级钢铁台阶,难度堪比“天梯”。可她一天来回就要四趟。

  而15层的工作环境,更是让所有人都胆颤——不足8平米的测试间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而且充满了高压气体流动的嘈杂声。更要命的是,这里没有空调,待十几分钟衣服就会被汗湿透。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周承钰毫无怨言地干了两个多月,顺利完成了长征五号的复飞任务。有人问:“你觉得苦吗?”她甜甜一笑:“苦呀,看到火箭顺利升空的那一刻,有多苦,就有多甜!”

谢圆:操控机械臂的“女司机”  

  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空间站机械臂地面飞控工作的总体负责人、“80后”女博士,湖南姑娘谢圆有着多重身份。

飞控工程师谢圆

  2011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谢圆进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曾在“嫦娥三号”任务中担任月面遥操作控制执行团队的技术负责人,月面遥操作控制的技术方案正是以她在中科大的博士毕业论文为基础蓝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航天任务强度高,尤其是载人航天任务要求更高。2021年,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机械臂的配合下成功开展两次出舱活动,担纲机械臂任务的谢圆和同事们为此备战了大半年。“航天员出舱只有7个小时,但是地面对这个程序的推演讨论,要落实到每个细节。包括每一条指令的设计和发出,都要去适应航天员实际出舱活动的灵活性。”

机械臂托举航天员演示图 (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那段时间,谢圆可谓是“超强作息”。每天上午8点上班,工作到下午6点回家,安排孩子和处理家务,晚上9点等孩子睡后,返回单位继续加班。工作到凌晨3点左右,直接睡在办公室,第二天早上6点半,再回家给孩子做早饭。

  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10余年,谢圆说:“虽然很辛苦,但每次任务成功带来的幸福感,能瞬间洗刷掉所有的疲惫。这是一种高级的幸福感,是团队携手拼搏的彼此认可。”

于磊:保障“太空快递” 稳稳送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天舟货运飞船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

  “几年的工作成果,通过发射得到了验证,我太激动了,但又有点舍不得,就像自己的孩子被送上了天。”

  2021年9月20日下午,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总装测试厂房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天舟货运飞船电总体主任设计师于磊感慨万千。从7月20日到达海南文昌后,于磊驻扎发射场已有63天,没有休息过一天。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负责中国空间站的货运,不仅装得多,而且速度也快,7个小时就能送达空间站,被称为太空版“快递小哥”。

天舟一号完成绕飞及交会对接示意(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2000年,于磊跨进南航校园,开始了七年的求学之旅,毕业后入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2010年,于磊开始全力投入到货运飞船研制工作中,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逐渐成长为主任设计师。他所带领的电总体团队包揽了从飞船能源系统、信息系统、软件顶层设计再到整船测试覆盖性分析等所有与“电”相关的工作。

  在天舟一号研制中,其中一款芯片长期需要国外进口,不仅成本代价较大,更重要的是存在禁运风险。“芯片中的模块非常精密,电路设计、小型化工艺都是拦路虎,而且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 于磊带领团队联合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集体攻关了4年,自主研制出了国产100V厚膜电源模块系列型谱,并在天舟一号飞船上首次应用,优化了整船几十公斤的配电设备和电缆重量,推动了航天器核心元器件设计的国产化进程。

  天舟货运飞船的研制从零起步,每一个开创性的成果,都凝聚着无数人的付出与汗水。在于磊看来,那种无私奉献、严谨认真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每个航天人的血液中。“任务现在传到我们手上了,我们也必将担负起这一代人的责任。”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区标志文化石“牧箭逐星” (来源:新华网)

  几代航天人,一个强国梦。六十余年来,中国航天走过了从艰难起步到开出硕果的风雨历程。而今,朝气蓬勃的青年力量,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与中坚,“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

  传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年轻的航天人正奋力奔跑、勇敢逐梦,在航天报国新征程上书写崭新的篇章。


  我苏网专稿 文/刘静 海报/陈奇

  素材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解放军报、新华社、央视网、央视新闻、我们的太空、光明日报、交汇点、衡阳日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