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屋脊上排排坐的“小动物”,你注意到了吗丨小苏说

2022年03月25日 13:24:2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脊兽,中国古建筑屋顶上常见的动物装饰。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树枝交搭成的锥形棚架里,外围苫盖树叶、茅草或泥土,将吃剩下的猎物悬挂在尖顶周围,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屋顶上装饰动物的原始习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脊兽从保护木栓、铁钉,防止漏雨生锈,支撑屋脊连接部位的建筑构件,发展成了具有多种样式、多种风格、多种功能和寓意的民俗事象,间接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脊兽的数量和颜色

  在封建社会,脊兽的使用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丝一毫不能逾越。一方面,通过脊兽的数量来体现等级。一般是一、三、五、七、九等阳数,等级越高,用得越多。太和殿是个例外,总共用了十个脊兽,用以突显皇权。

  另一方面,脊兽的颜色也有使用限制。黄色的等级最高,红色次之,用于修建宫殿寺院等;绿、青、蓝再次,用于修建官邸等;黑、灰等级低,用于修建普通民舍等。

  脊兽的种类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屋脊上的兽形装饰,根据所处位置,有着不同的称呼和定义。

图源:搜狐网

  一、鸱尾(正脊位置)

  鸱尾,又称鸱吻、龙吻或正吻。是指处于正脊两端的兽形装饰,两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称吞脊兽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 图源:《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鸱尾”的称呼早在东晋时已出现,后自唐开始广泛使用“鸱吻”一词,宋代民间称“鸱吻”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鸱吻多为张口吞脊的形态,清代时也常被称为“吞脊兽”。从元末到明清时期,鸱吻的形态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龙的形象更加清晰,直至完全变为龙躯,因而“龙吻”的称呼也应运而生了,清代北京民间也多称“正吻”。

鸱尾 图源:《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鸱吻 图源:《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此外,城楼或一些府第建筑的鸱尾也常被改做正脊兽。正脊兽也叫“望兽”,俗称“带兽”。它跟鸱吻的位置一样,所不同的是鸱吻尺寸大,眼睛朝里看,而它尺寸小一些,眼睛朝外看。

  二、垂兽和戗兽(垂脊和戗脊位置)

  在正脊的两端,是四条垂脊,它们两两相构,构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和兽后两部分,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在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歇山式屋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垂兽,在戗脊端部有戗兽

歇山顶 图源:公众号“景原”

  三、走兽(角脊位置)

  角脊上安设的一排动物雕饰,称走兽、脊兽。最前面的雕饰称仙人(宋称嫔伽),后面一排小兽多做蹲踞状,清代称走兽,宋代称蹲兽。蹲兽形态各异,口向上,或张或合,从前往后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多为尊贵、威猛、有盛德的象征,有明辨忠奸、通天入海之能。

  四、其他脊兽

  套兽位于古建筑屋檐转角部位,是套在仔角梁端头上的兽形装饰构件。既有美化檐角,又有保护仔角梁顶端不受雨水侵蚀的功能。

图源: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围脊兽位于重檐式建筑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上,因其围绕着屋顶而得名。

  脊兽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结合

  一、脊兽与五行说

  脊兽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系,火灾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大的灾害威胁,需运用五行相克中的“水”加以克制,故古代建筑在其屋脊上多安设与水有关的脊兽,如狎鱼、斗牛等。

  二、脊兽与天人合一说

  在中国古代,“天”指自然环境,“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人们通过将脊兽这种集大自然中多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组合安设在屋顶之上,使建筑整体充满自然生气,充分体现其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脊兽与皇权至上思想

  《乐记·乐论篇》中,“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制规定“中正”之位为至尊也,以“中正”来显示等级差别,表现君权受命于天的思想。建筑中的等级制度虽以多种方式组成,却都遵循着统一的规律,即社会顶层享有最高价值或是最具代表意义的装饰形式,并随社会地位逐级递减。脊兽的形制和色彩必须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建造和装饰,不得随意乱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建筑平地而起。在中国古建筑中,脊兽是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跟着小苏的脚步,看看南京的脊兽都有什么样式吧~

  传统造型

  南京古建筑中采用大屋顶样式的多数保留了鸱吻的造型,但在鸱吻的细节处理上与古代传统鸱吻样式稍有不同。以原国民政府立法院、检察院旧址的正吻为例,正吻造型遵循了传统官式建筑常见的鸱吻样式,但比传统官制鸱吻更简单。正吻龙头上方简化了小龙,更加突出犄角的部分,上部弯曲的弧度不够舒展,整体刻画更偏平面,起伏感不强。

原国民政府立法院、检察院旧址屋脊上的正吻

  此外,南京也有完全保留传统脊兽造型的建筑。如南京博物院,垂脊上的仙人骑凤、三只走兽和垂兽严格按照传统顺序进行排列。

南京博物院

  云纹造型

  南京部分传统建筑虽保留了鸱吻装饰构件,但表现形式不再是神兽,而换作中国传统纹饰中的勾云纹或云雷纹。其中,勾云纹使用较多,由两端向内卷起成勾,转角为圆形,连续排列而成。如江苏议事园的鸱吻,整体造型遵循勾云纹的排列方式,根据鸱吻的基础造型对勾云纹进行部分变形,与传统吻兽造型相比显得十分精简。将复杂的神兽造型与几何化的勾云纹相结合,这样的鸱吻处理方式为民国建筑所独有。

江苏议事园屋脊上的鸱吻

  中山陵陵门垂脊的走兽构件,保留了传统走兽的外轮廓造型,以勾云纹为饰,形成强烈对比。中山陵的流徽榭中,垂脊尽头只有勾云纹样式的仙人骑凤,后方不设有任何走兽,造型更为简洁。

中山陵陵门走兽

流徽榭屋脊上的脊兽

  屋脊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如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正脊、垂脊、戗脊上不设有任何脊兽,屋脊线条平直,瓦片竖置,紧密排列,在正脊、垂脊、戗脊两端都辅以一组云雷纹作为装饰。这样的屋脊装饰不同于之前提到的所有装饰手法。从屋顶上的装饰构件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建筑不再完全照搬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在构件的处理上做了不少取舍,细节处理有很多创新之处。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的屋脊

  在绵延的时光里,脊兽以独特的魅力四季轮回,穿越寒来暑往,飞临屋宇之端。

  (来源/“建筑的文化”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审核/柴洋波 崔曙平,编撰/刘羽璇 沈媛媛 薄皓文,校对/刘羽璇;我苏网编辑/汪璐,本文系我苏网特约稿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