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镇江文化广电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镇江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风的运动、水的流动、潮汐的变化乃至火山岩浆的运动,流动无处不在。研究流动作用与规律的流体力学,抽象概念多、理论性强、复杂难懂,是一门公认的难学课程。最近,由江苏大学主办,国内21所高校参与的2021诗画流体力学创作大赛落下帷幕,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同学们脑洞大开,用诗情画意的方式,洞察流体力学现象,阐释流体力学原理,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比赛中运用知识、分享快乐。

眼前这幅《洛神云纹》荣获了2021诗画流体力学创作大赛特等奖,作品以《洛神赋图》以及曹植的《洛神赋》为例,勾勒出风云变幻、飞溅的水花、升腾的云雾和水中的残影,许多技法用到了平流、沉积、扩散等,融入了流体力学的奥妙。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 兰轩:
中国画里面有很多对流体力学的体现,比如说其中的毛细现象,水墨画的晕染,再或者说是中国画里也体现了古人对浮力的理解。这样的一个结合,其实是对流体力学一个更深的理解。

这条“且闻风声潇潇”的短视频创作中,结合中国诗词,以圆柱绕流为例,分析实际流体圆柱绕流形成的卡门涡街及旋涡脱落频率,并讨论了涡街流量计的测量原理和特点,体现出流体力学中的“诗情画意”。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 洪怀璟:
将流体力学和日常生活结合,但同时要更深入学习,在更深入学习中我们能发现很多诗情画意的东西,其实流体力学是一个很美妙的学科。

江苏大学能动学院流体力学教学团队教师王晓英表示,诗画流体力学创作大赛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促进学生产生探索流体流动规律的热情。 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实践,构建了“诗画赏析-流动规律-实际案例-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化为思想智慧,外化为行动能力。

江苏大学能动学院流体力学教学团队教师 王晓英:
让学生作为主体,那么我们老师就从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从原来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作能力。
江苏大学能动学院流体力学教学团队教师 霍元平:
流体力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程度,往往呈现方式与学习接纳的角度,恰恰通过诗画流体力学大赛,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创作平台,从诗词画作的偏趣味的角度,去重新认知流体,去发现流体之美,探索流动规律,从而更容易掌握流体力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