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记者/尹美又 编辑/刘佳
群租房电线老化,租户乱用煤气,房屋随意改造……由“群租”带来的消防安全、噪音扰民、环境卫生等问题,也成为了多年来居民群众投诉的“热点”。江苏共有群租房14.1万户,租住人员250万人,江苏多部门联手开展“清患安居”行动,来自警方的数据显示,一年来,全省涉及群租房的警情、12345诉求工单同比分别下降22.7%和19.6%,群租房总量同比减少18%。面对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态势,这三个下降实属不易,江苏采取了哪些举措?接下来江苏还将怎么干?昨天江苏省召开的群租房安全管理“清患安居”行动推进会给出了答案。
铁拳出击 清理隐患
违法群租房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如何铁拳治理,筑起一道安全屏障?江苏把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贯穿“清患安居”行动全过程,突出重点部位、重点隐患和重点地区,开展靶向整治。
突出重点部位排查:紧盯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农村自建房、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加强外来人员信息动态采集,主动发现管控群租房。对群租房成片聚集的区域,每周开展一次巡查,做到领导包干、联合督办、跟踪问效,务必彻底改变安全面貌;对群租房零散分布的区域,要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排查、精准整治,做到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突出重点隐患整治:紧盯群租房违规分隔住人、违规使用液化气瓶、违规使用明火、私拉乱接电线、逃生通道不畅、电瓶车违规停放充电和噪音扰民等7类突出问题,全面深化联合整治,依法加大执法查处。
突出重点地区管理:紧盯重点地区的群租房,提高检查频次,有效落实防范控制措施。对排查发现的生活困难、容易受侵害等弱势群体,要及时报告党政组织,落实兜底民生保障。
多措并举 赋能安居
黑科技拉满、多元化管理、全方位保障......江苏借助“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下好群租房长效管理“一盘棋”。
全面深化数据赋能:和过去相比,如今的群租房管理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一些地方的探索值得借鉴,比如,常熟以“安居超市”工程为突破口,将出租房屋管理纳入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构建起出租房屋日常巡查、隐患上报、派单整治、核查验收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常熟每一间出租房屋安全可靠,打造了出租房屋长效管理机制的雏形;无锡建立水、电、气分析模型,对排查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群租房,采取停电、停气等应急安全保护“熔断”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接下来,江苏将加快推进临时地址规范化编制,全面开展标准化地址与“苏康码”等社会登记地址的清理匹配和建设应用,不断拓宽二维码门牌、手机APP、“微警务”等自主申报渠道,推广智能门锁等科技手段,以此提升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采集的鲜活度、准确率。全面推进租赁住房备案信息和中介机构、物业公司、网络平台等群租房相关信息汇聚,充分运用水电气用量、行业场所和内部单位市场主体登记、建筑工人实名登记等数据,深化研判模型建设应用,精准指引基层核查管理工作。
积极落实服务保障:群租房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合规廉价出租房屋的供需失衡,基层行业从业者存在居住困难。堵住群租现象的有效手段,是对这部分溢出的租住需求进行疏导。如何将“治本之道”落到实处?江苏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努力新建租赁住房,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存量住房,统筹租赁市场、用工单位和政府服务,想方设法为外来人员改善安居环境。在鼓励新建租赁住房方面,江苏今年计划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14.8万套(间),“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50万套(间)以上,为更多住房困难人群提供实实在在的住房托底;在积极盘活存量房屋方面,江苏将指导各地规范闲置商业办公用房、工业厂房等非住宅依法依规改造为租赁住房,从源头上不断压降群租房数量,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能够租得到、租得起、租得近、租得稳、租得好。
群租房安全管理工作事关基本民生,事关更高水平平安江苏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清患安居”行动部署的一系列务实有力举措,彰显了江苏铁腕治理隐患的定力,提振了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的信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各部门在具体执行中要做到知责思为、知责尽责,上下齐心、全员合力守牢城市“安全线”,筑牢人民“幸福线”。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