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我是地地道道大运河的儿子

2021年12月23日 10:23: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冬日阳光暖煦,66岁的刘怀玉习惯性地沿着扬州运河大桥,将面前触手可及的大运河景色收入相机。站在桥上,刘怀玉在脑中构思:这个位置拍摄的几幅照片的前后对比,可以放进自己正在撰写的有关大运河文化带的书籍里。“大运河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处无尽的宝藏。”刘怀玉说,运河滋养着沿岸的百姓和城市,并影响至今。他的使命就是继续讲述运河的新故事,让千年大运河,风采越千年。 

  “我是地地道道大运河的儿子。”扬州大学大运河研究院副教授刘怀玉出生于淮安市涟水县唐集镇。紧挨着刘怀玉家的盐河是苏北运河的一条支系,他从小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在河边,和几名好友钓上三两尾鱼,捕捉草丛里的蛐蛐,每天与碧水、绿树作伴,刘怀玉的童年有水的滋养,充满了活力。“这是一种天然的亲近,这种感情是很日常的。”长大后,刘怀玉才逐渐了解,运河支系盐河因运盐而得名,承载了盐业的繁荣,也见证了盐河之畔古镇的兴盛。千年盐河数度喧嚣,这股强劲的生命力让刘怀玉为之着迷。

  1991年,刘怀玉来到扬州,成为扬州大学水利学院的一名教师。自那时起,他便开始研究运河。“我虽然长在河边,但真正要研究运河时,才发现自己对它的了解远远不够。”中国大运河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全长2700公里。刘怀玉下定决心,要把京杭大运河完整地走一遍。这一计划,一直延续到2017年,才真正完成。刘怀玉和同事们背着旅行包,把所有被列为世界运河遗产名录的遗产点和30多个沿线城市跑了个遍。

  大运河流淌千年,绵延几千里,流经四方八地。最让刘怀玉难忘的还是飞架苏南运河两岸的无锡清名桥。“清名桥我前前后后去了好几次,有时候是坐船,有时候在岸边散步,有时候在桥上伫立,那是一个原汁原味保留至今的江南水弄堂。置身于那个场景中,我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让更多人看到这幅绝版‘水墨画’。”归来后,他一头扎进办公室,查阅运河研究的资料,撰写调研报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不少建设性意见。

  现在,刘怀玉上班的必经之路依然会经过扬州古运河,像孩童时期一样,每天以河为伴。不同的是,隔河相望,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院已拔地而起;校园里,一个由十多名学生组成的运河文化宣讲团在刘怀玉的指导下成立。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播推广大运河文化的队伍中来。让刘怀玉更感欣慰的是:“我在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正是治水、兴水的知识。同学们毕业后,将会投入到中国的水利事业中。他们中肯定有不少人会围绕运河展开工作。我做的是传播大运河的文化,而我们的下一代将会为运河实现永续利用做出贡献。大运河的故事太多了,说也说不完。我在写一本关于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的书,已经开篇了。希望明年能写完。” 

  初心不改,刘怀玉对运河赤子般的热爱,已字字记录在了一册册报告、图书中。

  致信未来的自己,刘怀玉写道:

  2049年,相信大运河文化带早已成型。江苏运河将成为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你还会经常沿着运河走一走,看一看,继续关注运河、研究运河。到那时,你的出书计划也一定完成了,《大美苏北运河》、《扬州运河文化带建设特色》、《创建“天下淮盐”特色旅游圈》,这些书都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大主题有关。相信你会以扬州工匠精神和技艺,把著作打磨成精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让下一代运河之子爱上运河,继续你的理想。

  将小我融入大我,立下强国志。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共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发起,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江苏新闻广播、我苏、荔枝新闻、南京发布工作室共同推动的“丹心寄未来——书信为证、强国有我”全国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从这里开始,我们邀您一起寄语2049,描绘一个炙热的未来。 

  记者:施忆 范志凯 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