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郑集镇:做好“小事情”改善“大民生”

2021年11月22日 16:29:4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党史学习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群众需求入手,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满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1234工作法,发明一个金点子。郑集为民服务中心,立足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需求,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渠道,努力做到哪里有需求,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

  支部建在窗口,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党支部建在为民服务中心窗口,挑选工作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党员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把“碎片化”服务转变为“一体化”服务、“多节点”办理转变为“一站式”办结。当前在服务大厅能够办理161项业务,能够一次性办结90项,开设了3个综合服务窗口,两个“一件事一次办”窗口,让办事群众走进这扇门,办成所有事。

  党员先锋示范,“两争”“三亮”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和争创“五心服务岗”活动,充分发挥争创活动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窗口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设置党员形象栏、党员示范岗,党员佩戴党徽、摆放桌牌,向办事群众“亮身份”;通过公开栏、电子显示屏、便民服务卡等形式,向服务对象“亮职责”;通过制作承诺牌、廉政承诺卡等形式,公开“亮承诺”。

  聚焦群众需求,采取“四办”方式,拓展服务渠道。针对特殊群体出行不便等情况,把窗口“前移”,上门办证照;针对服务对象特殊、紧急需要,采取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等方式预约办业务;针对服务对象需要在下班时间办理且当场能办结的,采取预约方式进行延时办;针对需要转报区审批的事项,办事企业和群众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律法规条款的,提供代理办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

  “1234”工作法实施以来,为民服务中心共为企业、群众提供上门、预约、延时、代理服务830余件次,“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架起企业、群众和政府的“连心桥”。

  “产业联盟+家庭农场”,开发一种新模式。郑集镇自2016年挂牌成为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后,种植的甜豆、西蓝花、娃娃菜,被百姓亲切的称为“郑集三宝”,产品成功打入欧盟市场,在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销量进入前三强,让“郑集三宝”靠品质赢得口碑,形成了绿色品牌。为把郑集镇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更好带动群众致富,我们创建了“产业联盟+家庭农场”新型种植模式。

  建立优质蔬菜产业家庭农场联盟。2016年,郑集镇在上海蔬菜外延基地成立蔬菜种植党支部,把尤楼、卢楼16个果蔬家庭农场、2500亩种植基地作为联盟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沙楼、万村、卢楼等村和周边乡镇种植大户,在保证绿色优质基础上,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培育经营大户、稳定市场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努力打造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特色产业联盟。以润嘉食品为技术指导单位,组织合作开展蔬菜产业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等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联盟成员单位技术共享、市场共享;推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试验、实验、生产等环节通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开展示范应用、企村联建,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和交流等。

  订单农业保证农民合理利润。依托润嘉食品公司,为村民提供种子、种苗、农药、播种机及技术支持。产品销往上海、广州、山东等大城市和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近几年西蓝花、娃娃菜、甜豆销售行情比较稳定,亩均收入超7600元,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数倍。

  目前“郑集三宝”种植面积1万余亩,带动1100余农户通过种植蔬菜提高经济收入,计划打造2万亩规模种植。

  “1+X”延时课堂,做实一套新课程。郑集镇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镇。“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初中和小学都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其中实验小学创建的“1+X”课程模式,将学生学习的“课堂”扩展到学科以外的领域,学生获得信息、锻炼能力的机会迅速增加。

  “1”是每天课后服务前半段时间,采取教师指导和学生独立完成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科老师看护学生完成当天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互相检查作业、讲解疑难问题,切实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X”是课后服务的后半段时间,采取“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的形式,积极吸纳社会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开设了花样篮球和篮球操,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情景中锻炼体能;开设了阅读课程,将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完美融合,组织好书推荐、读书小报、成果分享、最美书香家庭经验介绍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开设了跆拳道、葫芦丝、古筝、儿童画、硬笔习字、编程、机器人等30多个社团,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郑集镇全体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弘扬 “五种风气”,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铜山区融媒体中心/子夏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