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治疗为“心”解忧 苏州心外科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11月03日 21:23: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共同完成的《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高居全球死因首位。临床常用的药物治疗、介入支架、外科搭桥等手段仅能改善心肌供血,却不能解决因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缺失和继发心室重构造成的终末期心衰,很多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细胞治疗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希望。但由于心脏器官的特殊性,细胞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大、驻留与存活率低、移植后转归与在体功能检测难等瓶颈问题,限制了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

  针对上述难题,项目组历经20 载,围绕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体系、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方面取得成果。建立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新理论体系,为创新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创建了细胞移植关键技术,突破了缺血性心脏病细胞治疗的瓶颈;在国内率先开展临床转化,应用创新技术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项目第一完成人,苏大附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沈振亚介绍说,干细胞技术产生以后,很多临床都在使用,但是效果不稳定,那么甚至有的时候效果很差。

  “后来我们就考虑到可能细胞的质量有问题,或者是种子的选择有问题,所以我们主要是用一种特殊的标记物来筛选我们种子细胞,另外我们移植的途径移植的方法也做了改进,所以把它转到临床,我们所以效果能达到好转率达到83%,这远远的高于西方国家的比例。”

  来自台湾的简阳(化名)作为该技术的受益者,目前恢复良好。一月前因突发心肌梗塞,放置了冠脉支架,虽然心肌血流得到了部分恢复,但是一月后复查心脏超声,心脏由于大面积缺血形成了室壁瘤,心肌收缩功能严重低下,收缩力仅剩正常人的一半。

  简阳告诉记者,“当时放完支架蛮好,但各方面检查的时候心肌功能还是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沈振亚教授决定在对其进行搭桥手术时,向心脏内移植干细胞以提高心脏功能,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手术如期进行,简阳心脏上搭上了血管桥,术中通过血管桥往心脏内注入了先前扩增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术后恢复过程非常顺利,心脏状况稳定。

  除此之外,项目组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家共识,主要成果入编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心衰治疗指南;共发表论文357 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1项;编写专著9 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一等奖4 项;创新技术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社会效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原心胸外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1963年即开始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是国内较早开展心脏手术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学科常规开展各类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通过技术创新,结合医学研究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心脏大血管疾病复合技术、微创技术、重症心脏病综合治疗技术。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干细胞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成为科室特色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学科一大特色,学科在心血管疾病转化研究领域一直走在国内前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18项。2017-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上,学科连续三年排名心血管外科全国第六。2020年度STEM排行榜上,学科排名全国第五。截至目前,苏大附一院已五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涉及心脏大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骨科等。

  (来源:江苏广电苏州中心站/耿昊东,房崇逸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