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李庄村:特色产业绘就“锦绣李庄”新画卷丨秋到农家看小康

2021年10月26日 11:00:15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金秋时节,广袤大地披上丰收盛装。兴化市官河村的荷藕、小龙虾建湖县收成村的螃蟹、水稻……多日辛劳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年当中最丰富的色彩。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年度特别策划《秋到农家看小康》,回眸建党百年农村发展累累硕果,聆听乡村振兴小康生活奋斗故事。


  找准产业主导方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淮安市涟水县李庄村,通过发展芦笋和云锦等特色产业,由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举变身为“苏北芦笋第一村”和“中华织锦第一村”,走出了一条兴业富民的“锦绣大道”。

  云锦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带动就业促进增收

  在涟水县李庄村云锦产业园,与人们印象中的产业园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建筑都古色古香,置身其中恍若身处古代宫廷,屋内成列的一排排云锦产品更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同样在这里,来自李庄村的女工们也正在织机上紧张忙碌着,她们正在用手中五彩的丝线辛勤编制着美好的未来。

  李庄村云锦产业园织工忙碌中

  李庄村的云锦产业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那时有村民从南京学艺归来,开办云锦作坊。但受限于自身条件,云锦产业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的层次,规模一直上不来。几年前,村党委领导班子在云锦里嗅到了商机,果断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云锦产业园区。原先的云锦小作坊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产值逐年提升。眼下,李庄村云锦产业园拥有工人600多人,云锦织机375台套,年可生产云锦1.5万平方米,销售额超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云锦生产基地。

  云锦展示厅

  云锦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在产业园工作的女工不仅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更多了一份成就感。从当年一名普通织工发展到今天产业园经理的夏培红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我在这里上班也二十多年了。刚开始不想来,来了以后就不想走。因为收入还可以的,每年收入在五六万块钱左右。云锦也算是‘高大上’的(产品),各个地方都家喻户晓,现在我们在这里上班特别特别荣幸,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产业园经理夏培红接受采访

  因地制宜、科学谋划 芦笋产业成致富突破口

  在壮大云锦产业的同时,李庄村还围绕土地做文章。李庄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上世纪90年代实行土地“旱改水”前,农民大多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结果是种啥啥不长,温饱都成问题;“旱改水”后改种水稻,虽说填饱了肚子,但致富仍然是个奢望。

  几年前,在基层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李庄村党总支书记薛进军偶然发现,当地气候水质和弱碱性沙土特别适合芦笋生长。如获至宝的薛进军决定,将芦笋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很快,在云锦产业园附近,李庄村利用2200万元产业富民资金,建起了1100亩芦笋产业基地。随着芦笋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畅销,农民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村民王月芹告诉记者:“我们李庄村现在基本上集中一个点叫云锦小区,每家每户都住着别墅,基本上每家都有一部车,孩子上学也不成问题。幸福感是满满的。”

  李庄村

  芦笋大棚

  三产融合助推产业优化升级 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因为带领大家成功脱贫致富,薛进军也被百姓亲切地称为“芦笋书记”。尽管来路充满不为人知的坎坷与艰辛,但谈起自己和芦笋产业的故事,薛进军喜悦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他说,有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百姓的支持,对于今后进一步做大做强芦笋产业,带领更多百姓走上致富路,也多了一份底气。

  薛进军说:“下一步,第一个我要把芦笋二产这块,就是粗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拉长,把年轻人拉回来,做工厂化的产业,还有就是在三产这块,怎样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结合云锦的文化做些旅游(产业)。我说句‘大话’吧,也是我的愿景,也是我们李庄梦吧,什么梦呢?就是‘南有周庄,北有李庄’。我们要把周围几个村结合起来。未来的发展还是可期的,可待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这块,提升生活指数,幸福指数。”

  “芦笋书记”薛进军接受记者采访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倪恩泉 窦涛 苇泱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