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南通本土第一位文科教授徐应佩逝世

2021年09月22日 17:29:59 | 来源:江海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日下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鉴赏研究专家、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学科奠基人徐应佩教授去世,享年86岁。昨天上午,徐应佩教授告别仪式在南通天福园举行,我市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纷纷赶来悼念,对徐老深切缅怀。

  徐应佩,1936年生,江苏南通人。1956年毕业于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历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中国古典文学助教,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师范学院教授。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发表、出版古典文学鉴赏论文、文章500多篇、700多万字。

       沉重悼念

  结识先生是一生之幸事

  “临去成诗,操节重士林,月白风清应有意;平生研墨,文章惊海内,斗量车载岂无名。”19日晚,听闻导师徐应佩逝世的消息,原南通大学副校长、著名楚辞研究学者周建忠夜不能寐,连夜撰写出这副饱含深情的挽联。

  “前段时间我们与以往的学生通电话还聊到徐老师,说他身体挺好的,还一刻不停地在写作,我还挺放心的,没想到消息这么突然……”周建忠边说边惋惜地摇了摇头。

  1978年,周建忠被分配到扬州师范学院南通分院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徐应佩。“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穿着很讲究,一身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严谨到位,头发梳得笔直光亮,皮鞋擦得锃亮;其次就是不苟言笑,干什么事情也很讲究,尤其在做学问上。”

  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文学鉴赏热,当时不仅要辅导年轻一代学习古代文学,而且要对现当代作品加以解读,以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水平。然而当徐应佩饶有兴趣地写作赏析文章,并应约各种鉴赏辞典的撰稿时,有人提出“搞鉴赏没有学术价值”, 极力贬低和鄙薄文学鉴赏。“他听了以后很难过,我就跟他说,鉴赏一定是一门学问,这点我也是一直坚持的。”于是,在他的不懈坚持下,花了十年之功完成《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后又创作《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史》,奠定了一门新型的学科。

  徐应佩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一直影响着周建忠。“徐老师的一些鉴赏辞典我也有参与,但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写一篇、两篇很轻松,写了10篇以后你就会觉得理屈词穷,角度也没了,写到20篇的时候就更无从下手了。”每到这时候,功力的强弱就显现了,“他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你问他什么问题,他立马就能回答。”周建忠回忆道。

  “尽管更老一辈的人也做鉴赏,但他们用的还是文言文,不具有普及性。而徐老师的鉴赏研究面向的是全社会。”周建忠告诉记者,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14.2亿人中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才2.1亿人,意味着有12亿人是高中以下学历,因此做学问要面向更广大的读者。“做普及工作是一件很伟大的事,这也是我从徐老师身上学习到的一点。”虽然一直致力于专业研究,但他的大部分精力依旧放在教学和普及工作上。

     一晃而过

  追忆彼此半世纪的友情

  “我与徐教授相识相交超过半个世纪,他品质高尚、治学严谨。他是能人,又是苦人、忙人。”曾任南通市广电局副局长、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现为《神州南通窗》杂志主编的王嘉祥如是说。

  1958年3月至1959年7月徐应佩在南通县英雄乡参加劳动,其间在窑厂挑土时不慎跌断了右臂,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后辗转多地,1970年3月至1974年7月到如皋县袁桥乡劳动。

  “他的青壮年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回忆起当时他们一家人在弄堂里生活的日子,王嘉祥哽咽了起来。小小的一间平房,连烧饭的地方都没有,煤饼炉只能摆在门外的公共区域,自己住的一间书房狭小得需要侧身才能进去,日夜更替,他就在那儿不断地创作。后因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徐应佩被调到如皋县武装部民兵整组办公室工作,此后他的生活条件才算好转一些。

  改革开放以后,他的才学终于得到展现。1974年9月至1976年3月,徐应佩任如皋师范教师。1976年3月起,他来到南通师专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生活条件改善了,他痴于治学、科研的热情也愈加强烈,自主创办期刊《教学与研究》,指导全国的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之道。“他是倡导建立中国文学鉴赏学的呼吁者和实践者,当之无愧是南通第一位文科教授。”

  见证了他忙忙碌碌的后半生,王嘉祥很是感慨。1996年,徐应佩不幸积劳成疾,患上中风,体质大损。“在医院昏迷了几天后,医生给他比画手指,问他清不清楚这是什么,他有些生气地说‘你把我当傻子’,于是就没有问题了。”康复之后,虽然不如往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但徐应佩还是心犹不甘,拾起旧稿,继续完成。

  音容永存

  笔耕不辍的精神烙印在心

  2011年春节,原南通市文联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南通市诗词协会副会长陈建华到徐应佩家中慰问。“当时我给他拍了照片,因为冬天,穿着羽绒服,显得臃肿不够精神。我就跟他约定,等到开春,天气暖和了,我再来拍摄。”那年5月,陈建华再次带着相机来到他的家中,在客厅拍下了一组照片,徐教授很满意。

  徐应佩教授在古典文学鉴赏与写作等方面多有开创性建树。他的理论专著《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初步建构了古典文学鉴赏学的理论体系,填补了古代文论研究上的空白,对总结古代文学鉴赏的理论和经验作出了贡献。

  陈建华说:“徐教授品析与欣赏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影响力的。他收集在专著《怡辛斋文粹》(上下)中的数百篇赏析文章,从先秦文学一直到明清文学皆有所涉及,十分精彩。”论及徐教授对诗词欣赏与创作的指导,陈建华表示,从酝酿立意,到谋篇布局,再到语言的锤炼等等,徐教授都有详尽的阐述。“在这方面我也是受益者,他所传授的写作技艺,对我的学习与提升帮助非常大。”

  谈起徐应佩教授写作时的勤奋与刻苦,陈建华不无感慨:“那时候,他们的写作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打印复印机,也没有时间誊抄,只能用复写纸直接写出一式三份,用于投稿。因长期用力,食指与中指握笔处深深凹陷进去,用力之深可想而知。”

  “路子正,根基深,不与他人计较,踏踏实实。辛苦一辈子,直到写不动为止,很不容易。”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评论家徐景熙寥寥数语,简单朴实却暗含深意。正是这样伟大的人格与品性,成就了徐应佩教授令人敬仰的一生。

  教学相长

  教育理念展现严谨治学精神

  教学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广涉百家之说,自谋一家之言”是学界对徐应佩的评说,也是他对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徐教授将‘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激发思维为中心,以培养创造为目的’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即便在今天看来,这套理念也是十分先进的。”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钱荣贵教授如此评价道。

  “一课一得、一得一文”是徐教授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是其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徐教授并不要求学生全盘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能够捕捉到值得研究的选题,课后继续钻研、有所生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当时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成效,至今仍然为不少年轻教师时常提及与效仿。”徐教授的教育治学之法对年轻教师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学界的教授与导师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徐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未顾此失彼,反而别出妙招。有时,徐教授上课用的讲稿是其亲手写的鉴赏文章,这样平时的研究成果也能够直接派上用场。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搬上课堂,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同理,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新问题,往往也会成为徐教授的科研选题,而相关研究成果又可成为新的教学内容。徐教授将教学与科研两大环节相互融合,二者彼此借鉴、相互促进、互通有无,形成了良性循环。

  徐老,一路走好

 
(来源:江海晚报   编辑:陈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