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里归乡路走了六十年 两名“国家的孩子”回家了!| 我苏特稿

2021年09月16日 16:53: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特稿记者/俞声扬 范志凯 编辑/李明莉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食物匮乏,3000余名南方的幼儿被分批送往内蒙古的11个盟市、37个旗县的千余个家庭收养,这些幼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如今,他们都已年届花甲,但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寻根梦。9月12日,两位“国家的孩子”张海仁、苏和,在当地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和阔别60年的家人团聚。

  三千名“国家的孩子”落户大草原

  9月11日下午3点35分,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起飞的山航SC4678次航班缓缓降落在常州机场。两位老人张海仁和苏和在离开家乡60年后,再次踏上了江苏的土地。

  1960年,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3000余名幼儿被送往内蒙古,由当地上千个家庭收养。

(当时的“国家的孩子”领养申请表)

  “那时候我也只有两岁多,是上海市育儿院收养了我们。”今年64岁的张海仁说,还没到记事的年龄他就被送到了上海。那时,上海育儿院食品短缺的情况也很严重,几千名幼儿怎么生活下去?

  “正好赶上内蒙古乌兰夫主席和周总理有个约定,能不能从内蒙古搞点奶粉?乌兰夫主席说,一点奶粉解决不了问题,都送到内蒙古来吧,我们就是这样到内蒙古去的。”张海仁回忆说。

  “养父母对我比亲生儿女还要好!”

  张海仁最后被锡林郭勒的一对汉族夫妇收养,直到他18岁,养父弥留之时才向他道出实情。“我从小和当地的蒙古族、汉族孩子一样,养父母对我特别好,我也从没想过我是收养的。父亲去世前告诉我这个消息,当时哭得很厉害,有点接受不了。”

(张海仁 、宫秀琴夫妇)

  62岁的老人苏和出生仅20天,就被父母送走了。“我一直喝牛奶喝到9岁,家里为了我,专门买了一头奶牛。”他说,被送到内蒙古,他是“掉在福坑里了”。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加倍地孝顺养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

  年龄渐长,两位老人归乡的想法愈加强烈。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至今,张海仁已经先后5次来江苏、安徽等地寻亲,但都没有结果。2016年,在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张海仁、苏和分别留下了自己的DNA样本,由当地公安机关协助寻找亲人。今年7月,好消息终于来了。

(苏和老人在回家的路上)

  “我记得很清楚,是7月18号,志愿者告诉我,DNA比对成功了,我的家在宜兴官林镇。”说起那一天,苏和老人哽咽了,“当时就想立即回到家里,看看哥哥姐姐,给他们说说心里话。”

(张海仁的行李箱里 全是给母亲带的土特产)

  在回乡前夜,张海仁拿出了专门准备的蒙古袍,收拾好给87岁母亲带来的奶食、肉干等内蒙古特产。“找到老妈妈真不容易,我这个年纪了,母亲健在,这是我的福分,我非常高兴。”

  四千里归乡路走了六十年

  9月12日,张海仁、苏和二人带着妻子,身着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先后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家人们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苏和父母已过世 兄妹团聚)

  记者了解到,2013年,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和内蒙古当地志愿组织取得联系,开始为60年前被送往内蒙古抚养的“国家的孩子”寻亲。

(张海仁和87岁的母亲蔡生娣团圆)

  协会会长李勇国表示,包括张海仁、苏和二人在内,协会已经帮助5名“国家的孩子”和家人团聚。虽然寻访工作困难重重,但他们将继续努力,争取让更多的“国家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李勇国)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