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孩子去哪儿?|我苏特稿

2021年07月16日 14:49:1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老师,我能看到了!”10岁的涂梓骏兴奋地向老师展示自己制作成功的“潜望镜”,激动地观察着周围。

涂梓骏(左)向小伙伴展示自己制作的“潜望镜”

  7月15日下午两点,一节手工实验课正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中前社区的暑期托管服务点开展。折叠、贴双面胶、再折叠……在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汤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由孩子们制作的“潜望镜”持续“上新”。

  “大家还记得这是为什么吗?”临近下课,老师对“潜望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进行复盘,在争前恐后的举手回答中结束了这堂手工课。接着,剩余的材料收齐上交,拿好水杯和书包排队,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依次有序来到楼上进行下一堂课的学习。

“我是涂梓骏”——点击查看宝宝的暑托点vlog↑

  孩子去哪儿?

  家门口的暑托点来了

  “以前都是送到外地的爷爷奶奶家过暑假”“直接送去培训班,上下班接送孩子”“没有老人帮忙看孩子只能带着上班”……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假期,对于家长而言,则面临着孩子去哪儿、谁来看护等一个个令人“头大”的问题。

  7月以来,全国多地落地暑期托管服务。江苏省内南京、无锡、苏州等地陆续开展公益性暑托服务。近日,伴随着多个公益暑托点“开门营业”,“孩子去哪儿”似乎有了一个放心的新答案。

  7月7日,由南京市教育局、市文明办等15个部门组织开展为低龄儿童提供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筹备。”在中前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包晨看来,面对已经陆续放假的孩子们,先把暑托点办起来是社区的第一个小目标。

暑托点的孩子们在志愿者的看管下自习

  “所幸,你送书,他送场地,我送志愿者,大家都很帮忙,一起努力搭建平台,就把事情做起来了。”包晨欣慰地告诉记者。在暑托点,记者看到,教室依托东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会议室场地,二楼和四楼的图书室用于午休,舞蹈室等多功能活动室则供孩子们娱乐,在几层楼的方寸之间,就这样架起了暑托点的“硬件”框架。

  场地具备后,新的困难又接踵而至。如何短短三天内赢得家长信任,是另一个令他们感到忐忑的问题。

  “刚开始报名的两天,家长不太多”,东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运营工作人员李禾说。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社区网格群等渠道的宣传,开始陆续有家长带着疑问来到社区。“开班后听其他家长反馈不错,渐渐会有更多家长来到暑托点考察,看看环境怎么样,课程有哪些,能不能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不少有实际需求的双职工家庭、困难家庭也开始陆续给孩子报名,这也是对我们的信任。”

  “经过我们的努力和家长的了解,现在班上有20个孩子。”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包晨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孩子学点啥?

  趣味性实践课程“因地制宜”

  7月15日,是10岁的小姑娘齐好和弟弟齐智在中前社区暑托点的第四天。爸爸因身体原因无固定工作,妈妈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年暑假,齐好和齐智姐弟俩只好去安徽的外婆家度过,而今年,姐弟俩来到暑托点,在社区上课、自习、读书、做手工、看电影。齐好兴冲冲地告诉记者:“我更喜欢在这里度过我的暑假!”

  在过去的几年中,江苏一直在探索解决孩子看护难的问题。以南京为例,此前已有部分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四点半课堂、暑托志愿服务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概念明确,定位清晰的暑托点,依然是不少社区的“全新尝试”。对此,南京市提出,暑托点要实现对全市所有社区(村)的全覆盖,对适龄适合孩子做到“应收尽收”。

丰富多彩的趣味实践课

  “很多孩子都提前做好了假期的安排,对于选择来暑托点的孩子,在明确不组织学科培训的前提下,我们更要让孩子的假期有意义、有收获。”虽然课程、资金、志愿者等诸多模式都需要各社区进行主动探索,但包晨依然觉得,公益暑托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经过一番详尽的探讨,在课程安排上,南京市各区整合联动了团委、妇联、科协、学校等多个单位和组织送课上门。“考虑到年龄跨度大的特点,不少社区设置了党史学习、文体锻炼、国学素养、科学实验等普适性、趣味性的实践性课程。不会有学科培训和变相性补课,这个也请家长们放心!”李禾一边向记者介绍目前的课程安排,一边让班上的“活跃王”涂梓骏给暑托点“代言”。

  涂梓骏手里依然攥着刚刚做好的“潜望镜”,神情里有抑制不住的兴奋:“这里有很多书还有小伙伴,我可以和他们愉快地玩耍,比之前待在家里有意思多了。”

  戳中“痛点”贴心“托底”

  需探索更多长效发展的可能

  从江苏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暑期托管点由教育部门、文明办、工会、团委、街道社区等牵头组织,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干部、社工、志愿者师生等组成,均属于公益性质。

  以中前社区暑托点为例,签到、测温、登记……进门处孩子们早晚都会登记个人信息;每天4—6名志愿者到岗,按照1:6的比例为每六位孩子配备一名志愿者全程照看。截止到7月16日,东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各个社区招募志愿者逾100人,区文明办、妇联、团工委、科协及其它社区同期也自主招募了若干志愿者加入到全街道的暑托工作中,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   

  孩子们在暑托点吃得好、学得丰富,志愿者们照顾得细致,本着“为群众办实事”的根本目的,公益暑托既给孩子带来了学业以外的惊喜收获,又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这种“官方”性质的暑期托管服务,戳中了不少双职工家庭,特别是城郊等偏远地区孩子无人看管的“痛点”。

东山街道中前社区暑托点签到、签退登记处

  同时,记者注意到,除了目前的基础性的趣味活动外,为了更好寓教于乐,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点,各个暑托点也花了不少“小心思”。

  “我们根据暑托点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课程,比如针对偏远一些的郊区暑托点,我们会考虑安排跟日常生活更密切的农业科技小课堂,如果有些孩子对3D打印、无人机等新型科技小实验比较感兴趣,我们则适当变化课程内容。”作为江苏省科协等部门联合的多家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之一,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理事长黄木水告诉记者。下一步,韩博士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还将把科普“大餐”送到浦口、高淳,在暑假帮助更多青少年儿童点燃科技梦想。

  包晨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势必将长期存在的新模式,伴随着有越来越多有需求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托管点的可能性,暑托点正在筹划着明年“盘”一块更大的地方。

  “公益暑托不是一个教育项目,而是一个民生工程。”面对暑托点可能越来越热的情况,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家,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殷飞博士提前打起了“预防针”。

  殷飞提醒家长,这种形式是家庭教育的一个补充,更多的是对困难家庭的一个“托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削弱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程度。相反,假期正是孩子与家长合作互动、锻炼自控能力、培养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时机,家庭也要尽可能创造陪伴孩子的条件,可以采取与社区里相邻的家庭组成合作小组等多样化的模式,让孩子的暑期也要“沾染”一些家庭的气息,社会和家庭齐发力,不能“一托了之”。

  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城郊社区由于地理位置、场地空间等原因,志愿者队伍难以壮大,无法满足托管孩子的体量的情况,殷飞认为,可以参考借鉴部分社区的创新实践,将高中生志愿者纳入进来,让他们在志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一举两得,从多角度壮大志愿者队伍,从而实现一处托管,多方受益的新模式。

  记者/秦玉婷 孙晓丽(实习)  摄像/谢自强 沈子涵 后期/王紫轩 沈子涵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