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学者分享大运河故事 康熙乾隆南巡也是为了治河

2021年07月10日 08:58:2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国大运河源远流长,这条河也和中国历史紧密相连。7月9日下午,作为江苏书展扬州分展场活动,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姜师立,来到扬州新华书店汶河路店,和读者们分享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中国大运河是指我国自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以来,先后在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及其延伸段浙东运河的总称。中国大运河地跨南北,北至北京,南抵杭州,流经35座城市,全长3200公里,至今大运河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

  大运河的作用,这是政治一统的权杖,某种程度上,秦汉之后的大一统帝国,正通过大运河这一根强有力的权杖,巩固了皇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局面。大运河是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印证;帝国漕运的通道,历代帝国征服开辟并维持大运河这一条纵贯南北的运输干线,这种专门运输体系叫做漕运,大运河成为维系封建王朝安危的国之命脉;文化融合的纽带,大运河让南方北方之间的相互交流,推动了南北方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中外交流的纽带,大运河连接起了沙漠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水利工程的奇迹,代表着农业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最高成就;沿岸人民的母亲河,百姓和运河的关系很亲密,“不是生母,便是乳娘”,大运河穿越城市时成为城市水道的一部分,滋养了城市居民。

  大运河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邗沟的开凿,魏国开凿鸿沟,秦国开郑国渠等,这都是为了服务诸侯争霸。中国最早的运河,有陈蔡运河、江汉运河,真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就是吴王夫差的邗沟,邗沟串联湖泊,流入淮河,让夫差能运兵到山东,和齐国争霸。秦汉时期,首都集聚大量人口,需要通过漕运来运输粮食,由济水、鸿沟至黄河,水运至关中。西汉开挖了漕渠,运输粮食。秦汉两代的运河是大一统帝国漕运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体系。曹魏时期为了政治和军事目的,在华北地区开挖了很多水道,这为隋代开通南北大运河提供便利条件。

  隋代是大运河第一次大贯通阶段,先后开凿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实现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水运贯通。隋炀帝的争议很大,但是他贯通的大运河成为之后历代中华大一统帝国的水上生命线,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自隋代以后至清代的1300多年,大运河一直是沟通中国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大动脉,确保了繁忙的物资与人员交通。唐王朝重点在于保障运河漕运的通畅,大运河还连接起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宋代开始,中国建立了独立的运河管理机构和全国性的漕运专门机构,制定了完备的漕运制度。

  大运河第二次大贯通是从元代开始的,大运河形成了基本南北直行的走向,来自南方的漕粮物资可以直接抵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明朝主要在于对运河的整治,特别是南旺枢纽和清口枢纽,不断完善漕运管理制度和机构,使大运河一直发挥着漕粮北运的重要作用。清朝依旧沿用南北大动脉大运河,给首都源源不断运来粮食物资,清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大运河的整治和漕运制度的完善。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治河。

  大运河与都城,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心脏,需要从南方运输粮食,借运河行漕的漕运成为最佳的手段,形成了运河和都城的特殊关系。中国大运河有效保证了南北统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融合。

  大运河和商业城市,运河是以满足都城的物资需求为主要目的,客观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联系在一起,东部地区农业发达的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并催生了一批商业城市,如扬州、苏州、临清、楚州等。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