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黄牛、一双布鞋、一辆小推车……人民铸就淮海战役的胜利|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

2021年06月04日 17:26:2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个个红色故事砥砺人心,一段段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系列,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通过深入挖掘江苏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精选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时期100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展现党在江苏大地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光辉历程,凸显共产党人对信仰信念的执着坚守、对初心使命的矢志不渝,激发人们紧跟党走、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精品宣传项目之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历时66天的生死鏖战中,543万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身后就有9名百姓“护航”。送军粮、做军鞋、运弹药、推小车……解放区的男女老少们舍生忘死,竭尽全力保障并担当着子弟兵的后勤供应。

  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无私的支持,淮海战役才取得彻底的胜利。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

  “我要给解放军多送炮弹打坏蛋”

  15岁少年赶着自家黄牛上前线

  

  1948年12月的一天,河南永城的陈老汉在自家堂屋前坐着,正“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年仅15岁的儿子陈瑞俭在牛栏前剁着草料,打算让刚刚下地回来的大黄牛吃个饱。这头大黄牛是在土改运动中分得,被全家人视为“命根子”。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黄色土布军装的军人走了进来:“老乡,您家里有牛吗?”见陈老汉不明其意,他们进一步解释:“我们是解放军。现在前方正在打仗,上级要求我们到老乡家里买黄牛,给前线拉弹药用。”

  陈瑞俭一听是解放军,高兴地蹦了起来:“爹,他们是解放军!咱家这头大黄牛不就是他们打跑了李瘸子,分给咱们的吗?”几位战士被陈瑞俭的话逗笑了。陈老汉心里清楚,穷苦的庄稼人能过上有牛有地的好日子,都是解放军在战场上拼出来的。他爽快地说:“俺家这头牛,你们需要就拉走吧!”陈瑞俭也自告奋勇地说:“俺跟着你们一起去前线,大黄牛最听俺的话。”还没等父亲说啥,他就拿起一件棉袍子,赶着牛出门了。

  战役胜利后,陈瑞俭牵着大黄牛平安回来。大家问他怕不怕,陈瑞俭答道:“怕,听到枪响炮响怎么会不怕。但那个时候啊,想的就是解放军是为我们打仗的,我要给前线的解放军多送炮弹,打坏蛋。”

  送子参军等来“牺牲通知书”

  大娘强忍悲痛为前线战士缝军鞋

  

  1947年,21岁的山东海阳小伙马凤坤参加了解放军。临行前,母亲李荣花把熬了几天几夜赶制的六双布鞋递到儿子手中。望着白发苍苍的母亲,马凤坤嘱咐道:“娘,您要照顾好自己。等俺打败了反动派,就回来把家里的几亩田种好,伺候您老人家安度晚年。”李大娘拉着儿子的手说:“你放心去吧!娘等着你回来过好日子!”

  从那时起,李大娘天天站在村口眺望,期盼着能看到儿子的身影。马凤坤没有辜负李大娘的嘱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入伍才3个月就当上了副班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冬,那是儿子离家的第516天。天空飘着雪,李大娘照例站在村口,盼望着儿子的消息,没想到却等来了儿子的牺牲通知书,还有一双带血的布鞋。李大娘接过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把它贴在胸口默默地朝家走去。乡亲们赶来看她,发现她正在油灯下一针针地缝着军鞋。大家劝她歇一歇,而她却说:俺儿子虽然走了,但儿子的战友还在,他们都是俺的儿子。俺要多做几双鞋,让他们穿得结实暖和!就这样,李大娘开始为战士们做鞋。白天,她在院子里缝;晚上,她在煤油灯下剪,眼睛看花了,就放下手头的针线,拿着儿子的牺牲通知书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然后又拿起了缝制的军鞋,泪水悄悄渗进了密密匝匝的针脚里。

  一年之后,李大娘病倒了。临终前,她强撑着羸弱的身躯,颤颤巍巍地把缝制的最后一双军鞋交到了村支书手中,留下两个遗愿:帮她找到儿子的墓,每年烧上一炷香;把自己埋在村口,朝着淮海战场,那是儿子牺牲的方向。

  随军转战3省88个村庄和城镇

  一根小竹竿见证军民一心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珍藏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1米的竹竿,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这支竹竿的主人,名叫唐和恩。

  淮海战役打响后,正在地里干活的山东农民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伍运送军粮,立即撂下镰刀,直奔村委会去报名。村支书说:“老唐,去年南麻战役你就支过前了,今年就别去了!在家种好地也是支前!”唐和恩不高兴了:“咋了?支前还论回数!没有共产党,咱们哪来的地种,不彻底打倒老蒋,种地也种不踏实。”

  村干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加入了民工队,大伙还推选他当了小车队长。

  出发时,唐和恩特地带上了这根一米多长的竹竿。粮食运到一个地方,他顾不上休息,就立即拿出小刀,在竹竿上刻下经过的地名。他说:“等将来全国解放了!就把小竹竿拿给子孙们看,让他们也知道咱们老百姓跟着共产党都去过了哪些地方,走过了哪些路;让他们知道,这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支前的路充满了艰险。遇有河流阻隔,唐和恩就用小竹竿探深浅;风雪淤泥中,用它寻道路;敌机袭扰时,就用它绑上树枝伪装防空。唐和恩和民工们吃的是从家里带去的红高粱饼、红萝卜咸菜和红辣椒,可就算是饿肚子,也绝不碰独轮车上的米和白面。他们知道,前线的战士们更需要。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唐和恩和支前队伍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小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他们走过的88个城镇和村庄的地名,将这些地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跨越山东、江苏、安徽三省长达3000公里的人民支前图。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

  “粮食重要,还是人重要?”

  70多年前的雪夜,他用生命做出回答

  

  194812月的淮海战场,北风呼啸,风雪交加,一列长达400多人的队伍推着装满军粮的小推车奋力前行。他们是来自宿迁的支前运输队,队长叫高全忠。淮海战役打响前,他带领运粮队奔赴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这次,他们送来了10万斤军粮。战士们很快就能得到补给,可千万不能出啥差错!想到这,高全忠用力睁了睁布满血丝的双眼,更加卖力地推车向前走。

  又走了半个时辰,雪停了。看到粮站了,胜利在望,高全忠露出微笑。

  忽然,天空中隆隆作响。“不好!是敌机,快隐蔽,分散隐蔽!”高全忠说完,运输队员立即将小车分散推开。有些队员中弹倒地,麻袋中的粮食哗哗地往外流,高全忠不顾一切扑了上去。队员紧紧抓住他:“队长,你不要命了!粮食重要,还是人重要?”高全忠一把推开队员:“公家的东西重要,没了军粮怎么打仗?”匆忙转移中,他被一颗子弹打中,重重地倒在地上。

  再次用力睁开眼的时候,高全忠隐约看到有两个人扑自己身上痛哭,一个是他媳妇,一个是他儿子。他永远不知道,离家时虽然媳妇坚决地支持他,但很快就带着6岁的儿子去找他了。儿子想在战场上见到爹,媳妇背着棉袄想追上他,让他换身暖和衣裳。娘俩一家粮站一家粮站打听,每到一处就住上几天等着他,但始终没能遇到高全忠。

  终于遇到了,却是见到高全忠躺在担架上不省人事,媳妇拉着丈夫的手泣不成声,儿子拉着爹的胳膊哭着喊:“爹,爹,你睁开眼看看俺呀。”最终,高全忠没能睁开眼睛。媳妇在他身上发现两件东西,她亲手缝的荷包和一把木头手枪。因为儿子对他说过:“爹,你去给解放军送粮,能不能给俺带回来一把枪?长大了,俺也当解放军。”

  淮海战役中,车轮滚滚的支前路上小推车有88万辆,支前民工有543万。他们的身后是无数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他们把支前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将党心和民心凝聚在一起,推出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017121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地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苏网编辑/刘静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