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点菜下单”、智能化改造、适老服务……办好民生实事助力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2021年05月26日 14:24:5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与百姓的幸福紧密相连。“点菜下单”、智能化改造、适老化改造……江苏各地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居民需求参与社区治理,践行为民初心,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社区改造实效。 

  无锡:党建引领助圆老旧小区“电梯梦”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旧楼加装电梯“痛点”很多,楼上楼下居民的需求差异大,如何找出居民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的电梯加装工作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党建引领。

  加装电梯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低层住户因为采光、通风等原因意见较大。东亭街道以“红色业委会”为抓手,延伸社区党建工作覆盖面,探索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区穿针引线、居民群策群力新模式,在推动加装电梯全过程形成工作合力。

  “从政策咨询、递交材料、流程规范,到获得开工许可证,鸿发家园7号楼仅仅用了4个月。”东亭街道物业管理科负责人介绍,社区搭建议事平台,联合区住建局、街道相关部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多次召开协调会,讨论资金预算、安全质量、矛盾调处等难点问题,真正让加装电梯项目从“心中有数”到“心中有底”。

  加装电梯,不但需要考虑前期的安装费用,还有后续的运行和维护。东亭街道着力做这样一桩事——主动跨前一步,让物业从电梯加装的一开始就介入,“建管一体”,形成闭环。

  电梯交付后,物业和第三方单位签订了电梯维保合同,明确各方对于电梯后续维保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合同规定,电梯维保单位每月固定维保养护2次。加装电梯上都安装着刷卡系统,居民必须刷卡才能乘坐电梯。除了社区、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的合力之外,居民自发负责电梯日常管理和保洁。

  如今,包括鸿发家园、春江花园、合心苑在内多部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已投入使用。春满园27号、29号楼加装电梯工作在有条不紊推进中。从目前使用的情况来看,居民普遍反映噪声低,运行很平稳,住在高层的老年人们纷纷表示:“有了电梯不用爬楼,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美好了!”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中,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清晰饱满。

  泰州:“点菜+下单”模式促进居民共治

  “我们楼下的停车位够停了,不需要进行‘绿改停’施工!”“车库顶上都是各家的电线,形象不好,还危险,要改!”......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尽管最终受益的是群众,但仍然有部分百姓对改造工作有异议。面临改造标准“统一”和居民“个性”需求之间如何平衡?2021年,老旧小区该怎样改?泰州市海陵区住建部门一度陷入两难。

  “众口”既然难调,那就请居民“点菜”,部门“下单”。春节刚过,海陵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立即着手拿规划、定规则,2月22日至3月1日,由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召开列入2021年改造计划的20个老旧小区民意征求座谈会,邀请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参加,引导居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经过一周马不停蹄的民意征求座谈,2021年海陵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座谈和民意收集,居民反馈率达99.05%、支持率近98.73%。家住市区新世纪花园小区的凌大爷是参加座谈会的居民代表之一,仅他一个人提的建议便有10条:小区的雨污分流急需改造、停车位也长期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小区老人多,建议在南侧河边增设休闲亭廊......”工作人员表示,凌大爷在新世纪花园居住了许多年,对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建议也较为中肯,后期在对改造规划设计进行调整时,会第一时间考虑,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配置。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熔接着民生,一头密切着发展。”海陵区区住建局副局长景长春说,2021年,海陵计划改造20个老旧小区,以“民意征求座谈会”起头,了解小区居民最真实的诉求,充分发挥小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小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人居环境,凝聚社区共识,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真正做到“一区一案”,打造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社区治理大格局。

  徐州新沂:老旧小区改造托起最美“夕阳红”

  “现在抬起右手,还疼不疼啊,不错,恢复得很好!”午休结束,家住江苏徐州新沂市新华小区的项大爷在康复理疗师范永斌的指导下,开始康复训练。“我腿脚不太好,以前得家人专门陪同,每天往返医院理疗,很是麻烦,现在一到时间,中心护士就把我接过来了,可方便了!”项大爷开心之情溢于言表。

  项大爷口中的中心是新华小区的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该小区老年群体居多,对养老服务需求迫切,但养老服务场地匮乏,严重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和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老旧小区改造前,作为改造牵头部门,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充分考虑这一情况,主动衔接规划部门,完善相关手续,利用闲置场地建设了该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即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该中心今年3月初正式运行,场所面积260平方米,床位12个,配备理疗师2名、护士1名、护理人员2名,可以满足就餐、助浴、护理、康复、娱乐、心理辅导、日间照料等多种需求,24小时服务,对空巢、失能、高龄、失独等老年人均能提供很好的居家养老服务。

  “新沂市作为全省第一批美丽宜居城市试点,老旧小区改造已列入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重要任务中,我们将适老化改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中之重,着力改善小区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功能品质,不断提高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居住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徐州新沂市房产服务中心主任苏洋是说。 

  “我们与社区卫生院也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专门医生定期巡诊,老年人有头疼脑热的情况能够及时就医。”该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祥林表示,目前中心正在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对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安装实时监控响应系统,及时送医、助餐,逐步为小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已探索开设了“时间银行”,对提供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的志愿者,将服务时间“开户存储”,待需要时再提取“相应服务”,在小区内形成了浓厚的爱心互助氛围。

  养老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沂市已建立了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城管物业办、社区“两委”、物业公司、机关党员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养老工作,主动破解养老、助老、敬老、爱老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深入开展“三亮三带”活动,动员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带头融入社区;亮职责,带头服务群众;亮承诺,带头以身示范”,在职党员带头为民办实事热情高涨,社区报到率达100%。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在徐州新沂市接下来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老年服务场所将越来越多、功能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南通崇川:一区一策因地制宜,老旧小区“逆生长”

  去年开始,南通市崇川区按照"一街道一特色、一小区一方案"原则,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用老旧小区的"逆生长"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

  走进位于南通市崇川区的易家桥新村壹号院,记者发现这里道路宽阔、绿化错落有致、墙体修葺一新,原本又脏又乱的老旧小区,已变得井然有序。居民们告诉记者,经过提升改造,小区里原先乱种植、车辆乱停放等不少"老大难"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南通崇川区易家桥新村壹号院居民朱星芳告诉记者,过去进入小区的车辆都随意停在路上,非常混乱,违章拆了以后,路面扩宽了,还修了固定的停车位,“很规范很整齐,每一个停车位都用红的砖砌出来”。

  在改造过程中,一些居民还主动配合,拆除了自家堆放杂物和花草的平台,多年的违建被彻底清理,拥挤的小区一下子就变"宽松"了。南通崇川区易家桥新村壹号院居民陈玲玲说,“其实拆了我感觉还挺好的,我家的阳台也封起来了。原来家里外头跑进来跑出去的,灰尘也多。拆了嘛,我家感觉更加清爽了。”

  据了解,2020年,南通崇川区投入4.4亿元,对易家桥新村、虹桥北村等12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系统改造,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配套短缺、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早晨和晚上来散散步、聊聊天,锻炼锻炼身体,有的跳跳广场舞,挺不错的,环境挺好的,大家也很喜欢。”南通崇川区虹桥北村居民严淑珍说。

  今年,当地还计划投资14亿元,将全区50个老旧小区列入改造计划,任务量是去年的4倍。同时,今年多层住宅加装50台电梯的目标,也在有序推进中。南通崇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文锦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扬"登高望远、勇毅精进"的精神,催生高质量发展新成果,着力解决老百姓的痛点难点问题,使民生工程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南京:智能化改造让老旧小区关上“安全门”

  社区治,则居民安,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南京新门口的社区工作者们守住了老旧小区的安全防线,同时更为社区治理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智能化改造,原本脏乱差的老旧小区摇身变成居民的“幸福家园”。近日,记者走进南京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进行实地探访。

  去年初疫情肆虐,小区封闭管理迫在眉睫,而这对于南京鼓楼区新门口社区来说,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新门口社区现有辖区面积0.5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余人,居民楼普遍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均没有围墙及其他隔离设施。新门口社区党委书记王卫平把心一横,连夜拉铁丝网、布点设卡!但是防控设施总有撤掉的一天,后续安全怎么保障?社区决定在新门口第一个实施居民自治的18号小区试点,投入人脸识别的智能门禁。

  一年来,新门口社区积极探索一系列好做法,引入“大数据”等智慧手段助力社区治理。过去,房屋破旧、设施不齐、线路杂乱、停车难……68岁的于凤仪在这住了40年,对于小区过去的环境很不满意:“没有安装门禁的时候,谁来谁停,有时候外面车也进来停。充电电线也是,你拉一根线他接一根线,到处都是。”

  伴随智慧化元素融入小区,破解了老旧小区管理顽疾。记者在新门口33号小区看到,进门前,于凤仪轻车熟路地站在人脸识别仪器前,伴随一声“请通行”,大门开启。在小区院子一角,建设了崭新的非机动车车棚,这里安装了带有自动断电功能的智能充电桩,停好电动自行车拿出手机扫码,即可轻松解锁充电。于阿姨说,生活在这里更安心更舒心,直夸“新门口”真正关上了“安全门”。

  值得一提的是,新门口社区外来人口多、居民结构复杂,是典型的“无人管”老小区,探索通过“居民自治”,实现“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更好地传递民众呼声、居民推动化解各种“疑难杂症”。这不,智慧小区的改造方案很快取得小区全体居民支持和理解,新门口社区副主任许婕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新门口社区所有小区已实现智能门禁全覆盖。

  在改造中,老旧小区不但颜值更高了,也变得更加“聪明”。近年来,这样的变化在南京悄然“流行”,原本脏乱差的老旧小区,变身便捷高端的智慧小区,让居民感觉幸福满满。

  常州:以“新”换“心” 为群众筑牢真正安全感

  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的杨柳巷小区建成于1993年,小区地处常州老城厢西南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只有6幢居民楼、249户居民的小区被都市楼宇围成了“锅底塘”,因基础设施陈旧产生的矛盾纠纷不断。去年下半年,杨柳巷小区在居民们的盼望中启动改造,政府投入1500万元实施雨污分流、管线入地、墙面路面出新等“干货”工程,29岁的小区“回炉”重生。目前,杨柳巷小区改造工程验收工作已近尾声。

  记者近日在杨柳巷小区看到,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已经换成了宽敞平整的柏油路面,铁艺栅栏与中式砖墙组成的小区围墙美观、安全又通透,一幢幢居民楼的外墙焕然一新,每个单元门前电动车停放区和草坪交错相间,便利和绿化得到了兼顾。

  这,还只是看得见的改变。

  杨柳巷小区原本地势并不低,随着这周边高楼拔地而起,小区北侧民元里路基被抬高后,小区地下车库便常有积水倒灌,影响居民出入和停车。双桂坊社区党委书记祁红告诉记者,20多年过去了,小区地下管道年久失修,管网断点、堵点情况不明,加上雨污不分流,每次有积水或者满溢,只能请人疏通,但治标不治本。这次改造对整个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管网彻底进行了整修、疏通,困扰小区10多年的车库积水问题终于解决了。“小区的线缆‘蜘蛛网’全部埋入地下,外墙排水管换新,做好了这两件事,也就解决了以前居民和物业多次发生的矛盾纠纷。”

  好事要办好。南大街街道建设局副局长王小菊告诉记者,杨柳巷小区改造自开始时,钟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注重改造方案的公开透明,积极听取小区居民的意见,还选聘具备资质的专业设计部门为小区的改造方案进行“量身定做”,改造方案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钟楼区住建局及街道建设局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督促,压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施工相关单位的责任,及时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同时,还选聘专业的建筑材料检测中心对进场的各类材料实施检测,严格把控改造质量关。

  “满意!”谈到改造工程,66岁的栗淑芳笑着说。栗淑芳是杨柳巷的“土著”,在杨柳巷小区建设前就居住在此,搬入小区也有26年了。“这次政府投入真金白银为我们改造小区,环境变漂亮了,每天进出心情都好多了。”栗阿姨说,小区现在清清爽爽,老邻居们都很开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党史实践活动中,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优化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助推了经济发展。我们期待,一个个老旧小区展现新貌,让千家万户居有所安,心有所栖。

  (来源:江苏广电无锡中心站/徐恺言 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沈骁 薛苏阳 通讯员/张驰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毕然 江苏新闻广播/刘雨薇 中国徐州网 常州晚报 编辑/张泉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