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边,属于苏州的人文启程

2021年05月25日 14:13:01 | 来源:姑苏古城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康熙盛赞江南的这句话,无需细细品读,就能品出两层意思:江南既承载着富甲天下的经济,又有璀璨夺目的人文资源。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走的都是京杭运河。

  江南固然因物产丰饶而富庶,也有一部分财富的确是大运河带来的。在大运河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南方约等于不开化。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南方就是“蛮夷之地”,水远山长,荒蛮偏僻,黄河流域的中原才值得群雄逐鹿。

· 运河的出现改变了江南的命运

  后来,出现了一条非天然河道大运河,在中华版图上,这条看着并不起眼,甚至有些体质纤弱的河流,却改写了中华历史。南方经济和北方政治联系起来,南方好物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皇帝一趟趟往南方巡幸。

  大运河一面与外界频繁互动交换,拓宽着苏州的眼界,一面与苏州水路相通相连,与棋盘一般的水路一起,把苏州分割成一方方水润的日子。那些坐拥假山真水的园林大户,那些在小桥流水边浣衣淘米的普通人家,都和运河在有意无意中产生着丝丝关联。

· 每一户姑苏人家,都与运河产生着丝丝关联

  烟火之上,水云之间,大运河边的人文也开始启程。

  公元1049年,范仲淹捐祖宅开办“义庄”、设立“义学”。范氏后人之后又以“义学”为本开办了“文正书院”。文正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培育了无数英才,直至新式学堂产生。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句无比隆重的名言,也给苏州学子起了个非常高的调子:要心怀天下,胸中有大义,打好了之后苏州教育的底色。可以说,在苏州人心目中,范仲淹的地位是不亚于孔夫子的。后来,苏州地界又出了一位在中华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的许多教育方法和名言至今仍备受推崇。

· 崇文重教的苏州,诞生过许多状元与教育家

  古时,苏州的崇文重教一直名声在外。最直接的数据说话:苏州历史上曾出现过45名文状元,5名武状元,1500多名进士,是中国出状元最多的城市。明清两朝,共产生状元204名,其中来自苏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状元114名,苏州府就占了27名。

  这么多的状元,有运河一份功劳。隋炀帝虽然名声不好,却干了两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都能和江南直接挂上钩。第一件大事当属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把南方经济中心和北方政治中心连接了起来。另一件,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让天下才子尽归朝廷麾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时间天下读书人群情激昂,大运河则成了运送读书人的一条绝佳水道。从隋朝开始,大运河上赶考的人,奔赴仕途的人,成了一道文化风景线,从苏州启程,从运河水道,开启似锦前程。

· 状元自古就是苏州“特产”

  好诗好画确实出自科举落第者的、落魄不得志者的更多。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怎样的惆怅呢?当年张继赶考落地,搭载船只过姑苏时,停泊在姑苏城外,几声叹息成了千古绝唱。

  还有个唐寅,一定也曾经搭乘过运河上的船只进京赶考,无奈命运弄人,因为一场不明不白的抄袭被判了零分,从此在苏州的山水间郁郁不得志,却在诗文绘画上风采冠绝大江南北。和唐寅一起位列“明四家”的沈周,也是唐寅的老师,据说朝廷官员三番五次推荐他去当官,但都被拒绝了。闲云野鹤只与绘画作伴,一生过着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生活,想想却也叫人眼热,沈周活得算是通透明白。

· 唐寅未能及第,却留下了诗文绘画的传奇

  还有一个名声不太好的皇帝,也给苏州带来了一次文化的大提升,也是沿着大运河。京杭运河,一头连着京城,一头连着杭州。当年宋徽宗南下,只把杭州作汴州,醉生梦死间,也歪打正着地给苏州人文着上了一层浓墨重彩。

  南宋迁都,沿着运河水路的多少达官贵人,走到苏州,就被这里的风物清嘉给迷住了。杭州还有多远?不如就留在苏州好了。这一停留,有钱有闲,有品位有文化,园林建起来了,文化层次上来了,品味提升了……不得不说,宋室南迁在此后的时光里丰厚了苏州的人文底色。

  · 运河带来繁华,有钱有闲,于是就有了精致园林

  终归是宋朝,虽不及盛唐开放华美,却文雅内敛。这种雅文化也从上层达官贵人向寻常的市井小民蔓延开来,整个苏州都更加会过日子,也把日子过得更雅致了。由好勇而柔慧,由尚武而崇文,苏州人的性格随着大运河的通达渐渐变柔。以前群雄争霸是头等大事,现在读书明礼是天下第一好事。

  当年先辈们从运河落魄而来,后裔又沿着运河得志而去。

  (来源/“姑苏古城”微信公众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