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物忆初心|歌儿为什么这么红?——《黄桥烧饼歌》诞生记

2021年05月24日 17:19:0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歌儿为什么这么红?——《黄桥烧饼歌》诞生记

  讲述人:李翠(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讲解员)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屡次挑起军事摩擦,为了坚持抗战,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指示。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的副总司令韩德勤,积极执行国民党“溶共、防共、限共”的政策,纠结兵力进攻新四军,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于1940年6月28日至10月6日的101天,先后对新四军发动了5次战斗,尤其是最后一战,韩德勤更是亲自指挥26个团,3万余兵力,南下黄桥与新四军决战。

  此时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斗仅有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能够作战的仅有5000人,陈毅、粟裕指挥全体指战员沉着应战。于是,在抗日战争风云激荡的江苏大地,发生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黄桥决战。

  此时的战斗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国民党军队一度突破我军外围防线,已打到黄桥镇的东门了!而黄桥群众在送烧饼去新四军阵地时,必须经过一座叫致富桥的小木桥,他们遭到了敌军火力封锁,密切的子弹封锁住了他们必经的桥面。但支前的老百姓却不顾个人安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烧饼送到阵地上。有的会游泳的民工,把毛竹筒的竹节打通,把烧饼放进竹筒里,从河里泅渡过去,敌人疯狂地用机枪往河里扫射;有的民工用绳子拖着烧饼篮子,趴在地上从桥面匍匐过去,河水里和桥面上均洒下了支前民工的鲜血......

  一位60多岁的老民工负了伤,身体具体哪个部位被打伤也没人知道,只见他已不能行走,硬是咬着牙忍着伤痛在地上爬着将烧饼送到阵地上,送到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手中。当张藩、孙克骥和其他新四军指战员从他手中接过烧饼时,大家才发现这位老民工的手上满是鲜血,但他依然不停地把烧饼送到战士们手里,烧饼上也沾了他手上流出的鲜血,大家感动不已!而他却说:“烧饼上有的沾了点血,我的腿被打得不能跑了,想回去重拿烧饼也拿不成,这些烧饼你们将就着吃吧,吃饱肚子才有力气打这些祸害我们老百姓的坏东西!”多么朴实的话语!他们表达对子弟兵的感情方式是这样的淳朴!烧饼很普通,里面也没有馅儿,但是战士们却含着热泪吃下了这沾着老百姓鲜血的烧饼,此时他们更觉得自己的身上肩负着人民的殷切期望。试问,世界上有哪一支部队能够得到人民群众这样的支持?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黄桥人民支前的真实写照!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当时也随军进驻黄桥,目睹了这一感人场面,服务团副团长兼剧团导演李增援,当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激情写下了《黄桥烧饼歌》,并由章枚谱曲。《黄桥烧饼歌》从此诞生了!它真实反映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深情;它就是当年党的群众路线在黄桥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体现;它歌颂了新四军为了人民利益而向顽敌刺刀见红、血洒战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激情演唱: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

  黄黄烧饼慰劳哩!

  烧饼要用热火烤哎,

  军队要靠老百姓帮。

  同志们呀吃个饱,

  多打胜仗多缴枪!

  嗨呀依哟嗨嗬咳!

  多打胜仗多缴枪!

  依呀咳!

  随着黄桥战役的胜利,这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从大江南北唱到了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唱到了西北高原,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很快,整个战场内外,从前线到后方、从百姓到战士,都唱起了这首《黄桥烧饼歌》。歌儿就是冲锋的号角,战士们杀敌在沙场!歌儿就是锋利的大刀,砍下了敌人的头颅!歌儿就是那手中的钢枪,射向了敌人的胸膛!

  歌儿为什么这么红?因为它是一坛酒,酿的是军爱民、民拥军的浓浓情谊;因为它是一朵云,寄托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望;因为它还是一本书,记录下了我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坚实脚印。一句话,只有积极投身到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实践中,为人民群众而歌而哭而笑,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