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物忆初心|他牺牲后,鲁迅编了生平最后一本书

2021年05月24日 17:49:28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束微光

  讲述人:郭婷婷(常州三杰纪念馆宣教科副科长)

 

  1935年8月12日,鲁迅先生顶着烈日匆匆走进了上海现代书局,刚刚坐定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他喝了口水,缓了一会儿,才从怀中掏出筹到的200元钱。他是来赎两本书稿的,为了给6月份刚刚被国民党枪杀的瞿秋白编一本译文集,书名叫《海上述林》。

  四年前,也是这样炎热的夏天,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之后带着妻子杨之华来到上海,暂别政治舞台,回归文学田地。经冯雪峰介绍,鲁迅和瞿秋白以信相识,以笔会友,他们聊翻译,聊作品,聊文学,一位是赤子之心的“老牌青年”,一位是寻求光明的“新锐青年”,共同的理想与热爱让他们成为并肩战斗的文坛双璧。

  瞿秋白在上海的广泛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情报系统的高度重视,军统曾以2万元大洋的巨款悬赏他的人头,因此他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四处躲藏的生活,搬了十几次家,却屡屡被密探发现。这时候,鲁迅的家就成为了瞿秋白最后的避难所,两年间鲁迅先生四次收留瞿秋白夫妇,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他们,在这种极端隐秘的氛围中,他们的知己情谊却日渐笃厚。

  1933年,瞿秋白要前往苏区任职,临行前那个晚上,他趁着夜色匆匆赶到鲁迅家,鲁迅把自己的床让给秋白,自己睡在地上,两个人足足聊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回到家,对杨之华说:“要见的都见到了,要说的也说了,鲁迅先生身体很好,海婴也没病。”可当时相谈甚欢的两人,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一个夜晚,竟是永别。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枪杀,生命永远定格在36岁。消息传到上海,鲁迅的心情激愤而冷静,他第二天就请来茅盾、郑振铎等人到家里商量,他想给瞿秋白这位超乎寻常的朋友尽一份力,为他出本译文集,鲁迅说:“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

  于是,就有了《海上述林》。

  其实,当时鲁迅先生因为生病已是形销骨立,仅有三十几公斤的身体支撑着他为这本书殚精竭虑,奔走操劳,书本的编辑校对、装帧设计、纸张选择、印刷方式,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谋划经办,绝不假手于人,一字一句、一篇一页都斟酌完善,只是为了让这本书更加完美。

  因为国民党的追查,鲁迅先生费尽思量,为《海上述林》穿上了一件“特殊”的外衣,作者署名上,不能用瞿秋白常用的笔名,只能隐秘地用英文缩写:STR。出版社备注上,用不得实体可查的出版社,只能虚构出一个“诸夏怀霜”社,霜是秋白的曾用名,诸夏怀霜就是华夏儿女都怀念瞿秋白,短短四个字,道尽鲁迅先生对挚友的思和念。

  1936年4月,《海上述林》上卷的纸型打好,因为不能在国内公开印刷,鲁迅亲自将纸型送到内山书店,托老板寄往东京进行印刷,紧接着又开始投入下卷的编校工作。

  10月2日,鲁迅收到了《海上述林》,精装100本,麻布封面,皮质书脊,金色印字,庄重典雅;平装400本,天鹅绒面,编辑精良,装帧优美。躺在病床上的鲁迅,轻轻抚摸着这本书,对许广平说:“中国没有这样讲究地出过一本书,既是纪念秋白,其实也是纪念我。”

  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去世了。《海上述林》是鲁迅生前编辑的最后一本书,是先生紧握着的最后一束微光。今天,我们凝视这道光,依稀能看到瞿秋白为光明奋笔著译,看到鲁迅为大义奔走呐喊,看到两位精神巨人在为劈开蒙昧黑暗守护着光明。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