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江苏“绵竹班”的他们长大了 | 我苏特稿

2021年05月12日 17:16:4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惊天地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也将援建省江苏与绵竹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重灾区绵竹的援建省份,灾后三年,江苏援建资金总投入居全国对口援川的18个省市之首,让绵竹各项经济指标恢复到震前水平。

  地震后,四川绵竹106个孩子来到了江苏常州泰村实验学校,1800多公里的距离,一年多的学校时光,“绵竹班”连接起那段破碎的日子,也让裂缝中洒满阳光。十三年过去,“绵竹班”的孩子们已风华正茂,追梦在祖国的各个角落。5月12日,我苏网记者再次联系到了他们……

  来江苏的时候皇甫思逸什么行李都没有,但是回绵竹的时候她却带回了麻布袋的行李里面装满了在“绵竹班”获赠的衣服、日常用品各种学习用品。“真得太感激了,我没办法用语言描述这些馈赠的重量。

  皇甫思逸说,在“绵竹班”时有很多记者采访他们,也有人到她绵竹的家里拍片子,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大学的择校和专业选择。高考填报志愿时,皇甫思逸义无反顾选择了中山大学的新闻学专业,“这份职业很有意义,未来我也想记录下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即将大四毕业的她,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继续深造。

  “当年侨裕集团的叔叔阿姨和泰村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给了我们家人般的关怀。”因为“绵竹班”的那段温暖经历,张杰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参加阿坝州的扶贫项目,在理县的一个偏远山区给当地农民普及藏羌剪纸艺术,并培训他们通过制作剪纸创造收入。

  前不久,张杰成功应聘上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项目经理职位,主要负责江苏片区。“说来也是一种缘分,十三年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和我的‘第二故乡’又产生了羁绊”,张杰告诉记者,希望今后能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献一份薄力,如果工作顺利,他也打算在江苏发展自己的事业。

  初到江苏的龚超特别想念家人,但“绵竹班”叔叔阿姨的热心和温暖让她逐渐适应,“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对我们非常悉心地照顾爱护,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龚超本科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对于龚超而言,“绵竹班”的经历让她在学习生活上更有独立性,外出求学时也首先选择了江苏,“江苏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很亲切,在选异地学校的时候就想去江苏,考研择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谈起地震和“绵竹班”的经历,李赟珠说,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学会了感恩,他还记得当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觉得医护人员是很伟大的人,无论是十三年前的地震,还是去年发生的疫情,特别感恩他们的付出,也激励我要好好学习。”

  李赟珠现在正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习,他告诉记者,未来也要成为一名医护人员,为守护和挽救生命而努力。

  回顾灾难,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珍惜生命。2009年,5月12日被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愿所有的经历都能成为未来路上的底色。

  记者/刘嘉 孟晓晴 设计/张恒枫

layer
快乐分享